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和语用学

逻辑学和语用学

《福建外语》(季刊)2001年第1期(总第67期)

逻辑学和语用学Ξ吴亚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摘要〕本文首先从逻辑学的原始研究对象谈起,进而指出语用学与逻辑学的渊源关系。接下来阐述了逻辑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研究对象,分析了逻辑学在语言理解和技巧性地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旨在阐明逻辑学和语用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和语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这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关键词〕逻辑学 语用学 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Abstract〕Thispaperbeginswiththeretrospectionoftheoriginalresearchsubjectinthefieldoflogic,onthe

basisofwhichthekinshipbetweenlogicandpragmaticsispointedout1Thenanillustrationisgiventothecommontopicssharedbylogicandpragmatics,andananalysisiscontributedtotherolesplayedbylogicinsuccessfulcompre2hensionandtactfuluseoflanguage1Theaimofthispaperistodemonstrate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logicandpragmaticssoastoprovidenewideasforthestudyofbothlogicandpragmaticsandadvancethedevelopmentofthesetwodisciplines1〔Keywords〕logic,pragmatics,inference,basiclawsoflogic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06(2001)01—0013—06

逻辑学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代印度。最初的逻辑学研究对象与现在的语用学有许多共同之处。随着逻辑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一门有许多分支的学科,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等。我们这里谈的逻辑仅指广义上的形式逻辑,或称普通逻辑,也就是“以逻辑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金岳霖,1979∶1)逻辑学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逻辑的魅力无时无处不在。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逻辑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本文仅就逻辑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逻辑学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应用来表明逻辑学对语用研究的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11语用学的逻辑学渊源逻辑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语用学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这二者之间似乎不可能有什么联系,但是我们如果对逻辑学和语用学的发展史略加回顾,就会发现二者的联系之所在。“逻辑”是Logic一词的音译,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Lego和Logos,前一个词的意思是“谈话”、“解释”、“思考”,后一个词的意思是“字”、“思维”、“理智”。由

—31—Ξ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何自然教授的指导和帮助,谨致谢意。此可以看出,逻辑学不仅与思维有关,而且与语言及其使用有关。这一点还可以从古典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中得到证明。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代印度被逻辑史学家称为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它们最初对逻辑学的研究都与论辩或雄辩术有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古代逻辑学创始人,他著的《工具论》是公认的一部权威性的逻辑经典。《工具论》共包括六个部分:《论辩篇》、《辩谬篇》、《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其中前四部分都与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论辩篇》研究辩证哲理,研究对话和辩论的理论和技术;《辩谬篇》研究对话和辩论中的各种谬误;《范畴篇》研究各类词语及其意义;《解释篇》研究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及其使用的研究。除亚里士多德之外,斯多葛学派也把语言问题作为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们把逻辑学分为修辞学和雄辩术两部分,把雄辩术又进一步分为语言表达(包括语言生理学、语法、诗学、音乐理论)和意谓(包括准则学说、概括学说、命题学说、推理学说)两部分。古代印度把对逻辑学的研究称为“因明学”。我国古代的学者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荀况等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我国古代的逻辑学称为“名学”、“辩学”,研究名辩的人被称为“辩士”或“名家”。“因明学”和“名学”或“辩学”也都是以对话和论辩的原则和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从诞生到现在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雄辩术中已有所论及。所以说逻辑学和语用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都与古代的雄辩术有关。只是后来这两个学科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逻辑学发展成为今天的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语用学则发展成为以如何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尽管逻辑学和语用学已经成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还有一定的联系。21逻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关系随着逻辑学的发展,许多分支学科也相继出现,自然语言逻辑就是其中之一。它以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一些语言现象既属于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范畴,也是语用学的研究重点,比如对前提的研究。除共同的研究对象外,逻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研究方法上得到体现。具体来说,逻辑学为语用学某些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如会话含意的推导。211 逻辑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研究对象凡是对逻辑学和语用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前提(或称预设)和蕴涵不仅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但是逻辑学和语用学对前提和蕴涵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前者从语义角度重点考察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后者从语用角度重点分析命题的含意关系。在逻辑学当中,前提和蕴涵是命题逻辑的一部分内容。逻辑学中的前提被称为语义前提,它的简单定义如下:当命题A为真时,命题B为真,并且命题A为假时,命题B仍为真,也就是说命题B的真实是命题A的真假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命题B就是命题A的前提。命题之间的前提关系可以用真值表表示为:

A真则B真 A假则B仍为真 B假则A无所谓真假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看一下命—41—题间的前提关系:

(1)Johnstoppedbeatinghiswife1

(1’)Johndidn’tstopbeatinghiswife1

(1’’)Johnbeathiswife1(2)去年我参观了故宫。(2’)去年我没有参观故宫。(2’’)有一个地方叫故宫。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1)和(1’)、(2)和(2’)的真假值相反,但是由(1)或(1’)和(2)或(2’)可以分别得出(1’’)和(2’’)。这时,我们就说(1’’)和(2’’)分别是(1)、(1’)和(2)、(2’)的语义前提。蕴涵则表达了命题间的另一种关系。它的逻辑学定义为:A、B为两个命题,如果A为真,则B为真;如果B为假,则A为假;如果A为假,则B或真或假,这时就说命题A蕴涵命题B,或者说B是A的蕴涵。命题间的蕴涵关系可以用真值表表示为: A真则B真 A假则B或真或假 B假则A假下面两例就表明了命题间的这种蕴涵关系:(3)Thatpersonisabachelor1(3’)Thatpersonisaman1(4)小李送给小王一束玫瑰。(4’)小李送给小王一束花。在这两例中,(3’)和(4’)分别是(3)和(4)的蕴涵,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合上述定义。语用学同逻辑学对于前提和蕴涵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重点放在了含意的推导上而不是话语的真值上。在语用学当中,同逻辑学中的语义前提相对应的是语用前提。由于前提与语境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仅从逻辑—语义角度研究前提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前提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2ty)。前提并不像逻辑学中所叙述的那样永远是静态存在的,随着语境的改变,原本存在的前提可能会消失。比如:(5)Ididn’tregretnotpassingtheexam

becauseIdidn’ttakepartinit1(6)他去了世外桃源,但那仅仅是一个

美好的梦想。由(5)的前半句可以得出前提“Itook

partinanexam”,但是后半部分又把这一前提取消了。与此相似,(6)的前半句以“有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为前提,但后半句也把这一前提取消了。所以说,前提很容易受语境的影响(context-sensitive)。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提属于语用现象,而不是语义现象。另外,从语用的角度研究前提,还要考虑前提的两个特征,即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或共同性(common

ground)(何自然,1988∶123)。这两点特征对

言语行为的实施和含意的推导都是很重要的。比如:

(7)Canyouopenthedoorforme,

Mary?这句话如果要成功地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必须有“门现在正关着”这一合适的语用前提,否则,这句话就没有意义,

更不可能表达“请求”这样的言语行为。另外,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有共知的前提,才可能推导出说话人的含意。如:

(8)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1在这个例子中,A、B必须都具有“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这一共知语用前提,A

才能推导出B的含意,B也进而能达到交际目的。语用学中对蕴涵的研究也不同于逻辑学的静态研究,也是结合语境的动态分析,正如前提一样,在某些语境中,蕴涵也可以被取消。此处仅举一例,略加说明。—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