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专科(高职)毕业设计题目:(题目用楷体一号字,居中)(以下6项用宋体四号字)系别: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日期:毕业设计纲要参考标题:XXXX方案研究摘要:对毕业设计内容概述,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作200字左右的描述。

关键词:XXXX;XXXX;XXXX;XXXX(不超过4个)一、主要内容(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描述等)二、存在的问题三、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论题《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董其昌的个人简介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2,3.四“南北宗论”其主要内容:1,2,3.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1,正面影响:(1)(2)(3)2,负面影响:(1)(2)(3)六结语——借鉴与创作参考文献(1)、(2)、(3)、(4)附加董其昌作品欣赏: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摘要: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

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关键词: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其画长于山水,他主张书画融合,绘画要以古人为师。

是明末“松江派”的代表人物,董其昌最大的成就也是最有争议的事情,就是他在理论上以禅论画,并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

又极力推崇南宗为文人画的正脉。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后世的绘画界刮起了争辩之风。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如果说“南北宗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学说,那么提出“南北宗说”的董其昌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家。

在我看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绝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面对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而对山水画发展面临的困境而发出的声音,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明初期和中期的浙派和吴派山水画,到了董其昌生活的年代已经到了陈腐或烂熟的时期。

在日益动荡纷乱的社会现实和封建文化日趋衰败沉落的大趋势中。

文人士大夫逐渐丧失了他们昔日积极进取的精神,山水画的发展逐渐没落。

正是在这一文化社会背景下,“南北宗论”随之而生。

“南北宗论”在明末出现,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逻辑,是唐、宋、元、明的发展史与明代绘画批评相汇合所结出的果实。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其中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都集中在此书中,最有影响的是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提出。

书中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及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析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已。

“南北宗说”即出于此。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事实上,南北宗论的赞成者和反对者关于造化与笔墨问题的争论正式集中在山水画领域内,新兴的,分量较轻的花鸟画和古老的,规矩太多的人物画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2、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的“南宗”一派是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的,不重功力,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而“北宗”一派则是画工画,多板细、重功力、尚丘壑(形似),“其术亦近苦矣”,两派褒贬分明。

3、强调了文人(山水)画的概念,并梳理其宗派谱系。

他提出的“文人之画”名单与“南宗”基本一致。

而被打入另册的也基本是“北宗”的名单。

四、“南北宗论”其内容主要是:1、山水画自唐代以来就分为南宗和北宗。

2、南宗高于北宗。

3、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染,着色等)的承继与演变。

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1、正面影响:“董之山水画南北分宗论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誉者如是说。

(1)“南北宗说”一出,以董其昌为核心,加上同时代的一些知名画家都竞相附和,迅速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成为一个品评画家的理论准则。

(2)董其昌的理论对清代的文人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以南宗为正宗的思想占据画坛将近300年。

董其昌影响培育的既有官方的四王,又有八大山人与龚贤。

(3)从实际效果来看,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却理清了众多无措者的思绪,很好地启发后山水画,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造就了一个数百年稳定的局面。

一直到现在,最爱研究与整理中国绘画的日本,仍以''南宗''、''北宗''为依据。

”2、负面影响:“董之文人画理论是中国走上了一条更为概念化,也更为狭窄的路径,为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毁者如是说。

(1)由于董其昌的身份及影响,很多人盲从是自然的事,更有把他的理论讹化者。

如,虽然董其昌在文中明确提出“但其人非南北耳”甚至有的人还犯了按地域分“南”“北”的错误。

(2)由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在《画禅室随笔》中的论述,说明董其昌的绘画成就和艺术地位和其习禅的关系密切,很多追风者便把山水画和其风格神秘化,故弄玄虚,好像要画好山水必须习禅,甚至出家当了和尚。

(3)众人把绘画过程当作了只是形式的因素的变化与演变,忽略或否认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论点,不是把艺术当作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认识形式,而且用这样的思想从事多方面的实践,这种思想对数百年来绘画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徐悲鸿就曾经严厉地说过,“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华物,罪大恶极”。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

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

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

董其昌追求的有我之境与元人山水画的有我之境的差异只要表现是,董其昌更强调表现的是富有“情”“趣”“意”的内心世界。

追求这种趣味是与当时明代晚期欢快、明朗、活泼的世俗大众审美趣味是一致的,只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文人画将这种趣味变得更加优雅精致。

董其昌认为,绘画六法中“气韵不可学的,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说气韵就是一个画家所独有的绘画风格,也就是一个画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董其昌的山水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展示出自己鲜明的绘画风格,并且将这种风格与集其大成的理论的基础相紧密结合,使他的绘画不但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觉,还具备了足以让后人品味并且流传百世的资格。

为董其昌所提倡的“柔”,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老庄哲学以及禅宗思想中的“淡利”和“静去”有着很多不同,董其昌所提倡的“柔”带有更多更强烈的时代和民族精神。

在董其昌生活的明代晚期,整个社会环境的衰弱沉沦使“柔”的整体社会意识深刻地传播到每一个文人的内心世界里。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还涉及到许多其他艺术美学观念方面的问题,在关于师柔“古人和师造化关系上,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他还进一步借用佛教禅宗的审美模式,提出了“禅悦”的概念,追求禅宗那种清静无为、淡泊寡欲的意境,由“他人之境”开始,经历“有我之境”并最终达到“无我之境”的状态。

通过上文对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

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故任何理论也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予以发展与创新。

借鉴——无论是立国兴邦,还是克敌制胜,都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要成就一家之风范,同样需要以古之圣贤的精华为鉴。

因此看待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要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既不完全继承,也不彻底否决,而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地借鉴与反思。

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亦然,必须树立健康的艺术观和高尚的艺术审美取向。

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不单从技法上临摹,在思想上故弄玄虚,更要以生活为源泉,以自然为师,用心创作!参考文献(1)张郁乎:《画史心香——南北宗论画论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5页、第7页。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69页、第70页。

(3)邢孟志:《董其昌“南北宗”和“文人画”论之我见》(4)魏云飞:《从“南宗北论”浅析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董其昌作品欣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