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德国移民(1945-1985)---移民历史与理论摘要:一般来说,当人口迁徙一定距离,并在目的地居住一定时间之后,他们就满足了移民的定义。
移民改变了居住国的劳动力结构,在为其经济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对接受他们的国家带来了社会、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成为一个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历史及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
前者偏重于对于历史移民的梳理以及对移民带来的效益及应对政策的分析。
后者则侧重于分析移民的动因,即为什么会有移民。
在移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简洁、可操作性强是它的特点。
推拉理论认为寻找移民的原因需要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入手,找到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找到了移民的原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拉理论开始遭到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放弃推拉理论,寻求其他的解释;也有学者坚持推拉理论,对其进行修正。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推拉理论进行补充,提出推拉阻模型。
本文认为,推力和拉力实际上都是促成移民的积极因素。
在移民的成因之中,还有一种消极因素,即阻碍移民产生的因素。
移民的产生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个特定的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即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消极的角色。
一般来说,当积极因素的作用大于消极因素时,移民才会产生。
以往对于移民成因的分析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移民动因来源的分析。
大多数的分析停留在列举移民成因的阶段,对移民成因的解读方法有所欠缺。
这也是学者质疑推拉理论解释力的原因。
因而本文提出的推拉阻模型,借鉴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将推动或阻碍移民的因素根据其来源,分为国际、国家面和个人三个层面。
通过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德国移民的分析来验证推拉阻模型。
尽管推拉阻模型可能适用于所有层面,但鉴于个人层面上原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和国家层次两个层面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单个因素对于德国移民影响的同时,两个层面上的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本文认为,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德国的移民进程。
国际体系层面上的因素在移民过程中一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国内层面上,经济与移民的数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移民政策的影响则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不是特别明显。
论文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介绍推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推拉阻模型。
现有的移民理论研究关注了推力、拉力和中间障碍因素,但是没有明确认识到阻力因素的存在。
推拉阻模型将影响移民因素的作用分为三类:推力、拉力和阻力。
并且,推拉阻模型还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影响移民的因素分类,界定这些因素的来源。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推拉阻模型出发,分析了1945 年至1985 年之间的德国移民情况。
1945 年至1985 年间的德国移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二战后初期的德国移民主要以战俘为主,而到了冷战时期,客籍劳工和家庭团聚移民成为了主体。
这主要和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以及德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移民政策的变化有关。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
关键词:推拉理论推拉阻模型德国移民层次分析法互动绪论一、论文选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以及资本等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国际移民日益增多。
这对移民输入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安全和政治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形成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政治问题。
移民及移民问题也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基础,就是弄清楚为什么会有移民。
很多学者对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回答这个问题上提出了很多见解,形成了不少移民理论。
在这些移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推拉理论。
自莱文斯坦(Ernest Ravenstein)提出“推力”和“拉力”的概念以来,推拉理论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推拉理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不少学者对其解释力产生了怀疑,转而从其他角度来研究移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认为,推拉理论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即简单易用,可操作性强。
只要找到推力和拉力这两个因素,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移民这种现象。
这是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双重劳动理论所望尘莫及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文仍然沿用推拉理论。
当然,面对推拉理论存在的问题,笔者也试图对推拉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推拉阻”模型,将移民的所有因素放在推拉阻模型中进行分析。
这一模型是对传统的“推拉”模型的改进,是对移民理论的丰富。
推拉阻模型主要从两个维度考察影响移民的因素,即推力、拉力、阻力维度和层次分析维度。
相比于传统的推拉理论,推拉阻模型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提出了阻力的概念。
在推拉理论中,推力和拉力事实上都是起积极作用的,都能推动移民的产生。
而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因素限制移民的产生,即对移民起消极作用。
本文将这些因素称为阻力。
另外,推拉阻模型还从层次分析法的角度解析影响移民的因素。
从国际、国内和个人层次分析影响移民的因素能够避免在分析影响移民因素时的遗漏现象,并加深我们对这些因素的理解。
与推拉理论相比,推拉阻模型能更好地回答移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们只需要从三个层次中寻找到影响移民的因素,并从其发挥的作用来将其归入推、拉或者阻三种类型之中。
这样就能比较完整的找到影响移民的因素。
论文以二战之后的德国移民为例,从推拉阻模型出发,探讨推动二战后德国移民的原因。
笔者选取了两个时期进行论述。
1945年至1961年,战后初期德国移民主要以战俘、难民和客籍劳工为主。
1961 年至1985 年,冷战中后期的德国移民主要以客籍劳工、家庭团聚移民和政治难民为主。
两个时期各有特色,因而也能较好地检验推拉阻模型的适用性。
在展开论述之前,论文首先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对文中将会用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阐述,绪论的最后介绍论文的结构安排。
二、文献综述(一)移民历史国外学者对于德国的移民研究成果颇多。
克洛斯·巴德(Klaus Bade)教授的《欧洲历史上的移民》(Migration in European History)全面回顾了欧洲近400年来的移民历史。
(1)同时,巴德教授还在德国移民问题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从迁出国到迁入国——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德国》(From Emigration toImmigration: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是对德国移民历史回顾之全面,堪为研究德国移民历史的代表之作。
(2)乌里希·赫伯特(Ulrich Herbert)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1870 年之后的一百年时间内德国外籍劳工的发展情况。
赫伯特认为在这一时间段内,德国外籍劳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战前的季节性劳工、一战后二战前的强制劳工和二战后的客籍劳工。
(3)赫曼·库森(Hermann Kurthen)简要梳理了德国移民的历史,指出德国经历了从移民输出国到移民输入国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给德国本不牢固的民族意识带来了挑战。
要应对这一挑战,德国必须适应移民输入国的角色。
(4)珍妮•怀特(Jenny White)介绍了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生活情况,着重分析了他们的民族认同和融入德国社会的情况。
(5)不少学者,如沃布斯(SusanneWorbs)、费斯特(Thomas Faist)则讨论了移民的子女们的教育、认同以及融入德国社会等问题。
(6)国内对于德国移民问题的研究起步晚、成果新,更集中于外国向德国的移民之上。
如李艳枝研究了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分析了土耳其移民的现实处境,认为土耳其穆斯林在融入德国社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7)王异红博士探讨了德国的中国移民问题,解读了中国移民的构成,认为总体来看,德国的中国移民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仍会随着德中关系的好坏而变化。
(8)宋全成教授是国内研究德国移民问题的专家,他就德国移民问题出版了一本专著,《欧洲移民研究——20 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
在这本书中,宋全成教授全面地分析了欧洲移民的构成,回顾了欧洲移民的历史,并对当前移民给欧洲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价值观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9)另外一位专注德国移民问题研究的学者是陈志强博士,他分析了德国移民问题的症结并探讨了解决方法,认为德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但由于目标不明确,导致在保障移民的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方面进步不是很大。
(10)随后,陈志强博士进一步分析了德国移民问题形成的原因,认为只有发展多元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建立良好的人才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1)注释:(1)Klaus J.Bade, Migration in European History, Translated by Allison Brown,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2)Klaus J. Bade, “From Emigration to Immigration: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ies”,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Vol. 28, No. 4 (1995), pp. 507-535.(3)Ulrich Herbert, A History of Foreign Labor in Germany, 1880-1980,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4)Hermann Kurthen, “Germany at the Crossroad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hallenges of Immigr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9, No. 4 (Winter, 1995), pp. 914-938.(5)Jenny White, “Turks in the New German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99, No.4 (Dec., 1997),pp. 754-769.(6)Susanne Worbs,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 Germany: Between School and Labor Market”,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7, No. 4, The Futur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Winter, 2003), pp. 1011-1038; Thomas Faist,“States, Markets, and Immigrant Minorities: Second-Generation Turks in Germany and Mexican-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80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6, No. 4 (Jul., 1994), pp. 439-460.(7)李艳枝:“德国的土耳其移民”,载《国际资料信息》2008 年第10 期,第20-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