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刺绣课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与探析
中国的民间美术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一切美术之源,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和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当代各大艺
术类高校开展的课程都是迎合市场的新兴美术课程,如环境艺术、平面艺术、工
业造型艺术等等,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来源于西方的对于艺术设计的研
究理论,而忽视了我国的民间美术的有关理论知识。而我国的民间艺术如刺绣、
剪纸、印染、绳编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经过历史的长河发展至今的,很多优秀的作
品和精湛的手艺值得我们现代人去研究和学习,并且对于我们研究和学习其他艺
术设计或者美术学科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XX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
展和保护,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建
设,所以将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体质的改革,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
感和自信心。
刺绣,俗称绣花,是以针引线,将丝线、毛线、纱线等按事先设计好的图
样和色彩,在适宜刺绣的织物上穿行运针,以缝迹、线型的组合形成纹饰的一种
纤维装饰工艺。刺绣是我国比较重要的手工工艺,而后形成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
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各地区的刺绣风格不同,但是手艺精湛,一
般都是传承式的,所用的丝线都是蚕丝线,北方用的是柞蚕丝而南方用的是桑蚕
丝,都是非常精致的线,可以在丝帛或者棉布和纱绢上穿行运针。传统的刺绣制
作要求严格,设计的画稿适合用什么工艺、针法去制作完成,选择何种底料,线
的颜色选择和搭配,如何利用画面的空间达到省工省料的目的,都有严格的规范。
在古代刺绣的画稿都来源与中国画题材,创作所用的绣花针极细,底料一般选用
纱绢,绣线都是蚕丝线,一根丝线可以再分出若干条丝线,这些材料都是极精致
的,例如纱绢底料,犹如透空而绣,可以表现国画的水、天空、云雾等半透明的
景象,还可做出双面绣的形式,但是要求工艺技能极高,专业人士才能创作出。
刺绣的针法多样,有平绣、锁绣、打子绣、十字绣、线纹针绣、包梗绣等等。总
体来说传统的刺绣工艺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实现起来比较有难度,要求工艺和
技艺手法经过长年的专业训练才能达成,学生利用短短的几个月难以完成传统刺
绣的工艺效果,而且传统的欣赏性刺绣一般都没有脱离写实的模式,多以国画、
油画、水粉画、摄影灯,属于纪实性绘画,完全的临摹原作,没有设计感,主要
考验绣工的高超技艺。
装饰绘画性刺绣比较适合学生,其更强调装饰性、寓意性、象征性,对于
许多的对象都经过了很大程度的夸张变化和简化处理,色彩的表现也带有明显的
象征意义和概括性,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目前装饰性刺绣作品多以刺绣壁挂的
形式出现,需要达到一定的装饰性效果,这一技艺要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工具以
及相关的艺术设计形式来完成。设计这门课程时,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知识
结构水平来制定装饰性刺绣内容。首先,要教授学生刺绣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尽量
让学生掌握易于学习又出效果的一些针法技艺。观看和学习传统刺绣的优秀作品
和制作过程,使学生们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作品的灿烂文化和技艺超
群的作品,令学生对刺绣工艺感兴趣增加文化自豪感,同时要了解装饰性的刺绣
作品,这种形式具有结构精巧、形式新颖优美、造型简练、色彩概括,具有创新
和设计感,装饰感浓厚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和压力,适合作为房间的软装饰,
市场价值高,而且制作工艺相对传统刺绣较为简单易学,所用的绣线与传统的绣
线不同,传统的蚕丝线对于初学者不好应用,蚕丝线较细材质软容易挑丝和断丝,
所以我们所应用的绣线是化纤制作的,虽然不如蚕丝线质软和纤细但是有蚕丝线
一样的光泽度,而且价钱低廉,比蚕丝线好掌握易于学习,利于提升学生们制作
作品的自信心;其次,可以要生们,运用以往所学习的美术理论和艺术设计理念
去进行刺绣图案的设计。要提前了解刺绣的有关知识,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打
破传统的刺绣作品的理念,绘制一些具有现代时尚感的图稿,还可利用一些新材
料点缀在作品上如珠片、不同材质的线和布料等等,融入更多创新性的理念,作
品将更加的迎合市场,学生的创作能力将得到提高,丰富刺绣的制作技艺;最后,
就是设计方案的实施与完成。将设计好的图案拓在刺绣的织物之上,可以按实际
情况绘画与刺绣相结合制作作品,传统的刺绣工艺利用绣架来完成作品,绣架较
大价钱较贵,而且对于初学者应用性不大,我们可以制作木方框子将布料用图丁
绷紧固定在木框上进行施绣,一般大面积的晕染图案可以运用乱针来表现,小面
积的颜色过渡则可以运用套针和打籽绣表现,线条纹样则可以用锁针体现等等,
几乎各种图案纹样都可以运用刺绣的针法技艺表现在作品之上,同时可以加入其
他艺术形式手法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全方位地进行设计创作和
制作尝试,在原有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寻求更新的表现形式。
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刺绣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理论之上,可以根据地理条
件安排学生们去非物质文化产业基地进行观摩和学习,如北方的非物质文化产业
基地渤海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祖辈是原满族正黄旗,她自幼跟着外祖母于张氏
和母亲于秀英学习渤海靺鞨绣,是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她利用自己的家族
传承文化,创办了自己的事业,而且吸收众多的社会劳动力,她免费培训学员学
习靺鞨绣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技能,使其有一技之长。孙艳玲女士为渤海靺鞨绣文
化奉献了青春,在其年轻时学习过美术和化妆,这些都为发展靺鞨绣事业做了铺
垫,其事业今年发展的尤为辉煌,在全国有多家分店和培训中心,得到了政府的
关注和支持,促使靺鞨绣被更多的人认可,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这样的培训基地,
专业的刺绣传承人培训学生们,所看和所用的刺绣材料和工具都是专业的,制作
过程也是按照传统的技艺教授给学生,虽然学生们开始会感觉到复杂和困难,但
是也会认识到一件刺绣作品完成的不易,和繁杂的基本流程如绣前底布先要运用
专业的打印机将图案打印到布料上,然后用棒线在底布上穿行,最后固定在绣架
上才能开始施绣,前期准备也是相当繁琐的,刺绣的针法则更加的标准化和繁琐,
例如叶子要用什么样的针法,针脚之间大概几毫米等等,都是相当精确。通过这
样的实践学生们会对非物质文化产业了解的更加的深入,认识一件优秀的绣品是
如何制作出的,什么样的刺绣作品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传承人的经历和故事等等,
这样的经历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并且对于我国的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
目前国家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将很多优秀的和濒临失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特别是从学校开始构建教学体系,
要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的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和手工艺品,并且开设了一系列的
有关课程,例如小型壁饰刺绣课程,我国按地域划分出各种风格的刺绣形式,但
是应用到课堂上显然是时间和工艺水平都是不够的,所以学生制作的刺绣作品往
往都依照刺绣的基本理论,以往所掌握的美术与设计知识进行创作。学生们在课
堂上学习和了解刺绣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创作手法、相关的刺绣故事以及丰富多
样的刺绣作品,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对于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些非物
质文化由于社会的取向发展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市场,面临着失传的境界,急
需国家的保护和国人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我们当代的青年人更应该了解我国悠
久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青年人去保护
学习,增强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