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论文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环境和条件,从根本上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一直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完善高效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营造浓郁的实践教学氛围,促进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生物化学是一门通过实验揭示生物化学现象及规律的核心学科。
因此,生物化学实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实验教学辅助人员日常必须进行好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 加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学生人数的增加,生物化学实验室每年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日益增加。
而山西农业大学实验室目前每类实验装置大多只有1套,并且部分设备老化,加之实验室面积紧张,已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这就需要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每学期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验室和教学仪器的使用,建立规范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此,生物化学实验室建立详细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如:建立仪器设备管理档案,仪器设备设专人管理;建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即学生和教师使用仪器与设备必须填写使用记录,包括实验项目、时间、运行状态和使用人签字;建立实验技术人员档案、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日志,加强实验课上课记录的管理;随时做好各种实验设备的维修与维护。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建立实验室所缺仪器档案,如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PCR仪等,从而进一步为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搭建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学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也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保证,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2 加强实验计划管理在每学期末,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按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生物化学实验提前协助代课教师做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计划,并按教学计划做出详细的计划表,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试剂、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用品等,然后按计划进行教学,防止浪费和使用不充分以致影响实验效果。
为进一步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教学辅助人员还对各种试剂、器材、实验用品等按实验类别分别登记并建账管理。
每次实验教学完成后,及时对实验室进行检查,看有无短缺药品,仪器有无故障,实验材料有无短缺,从而保证每节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这几年来,由于加强实验计划管理,不仅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验材料、实验器材的使用率,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 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生物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自我科研的主要场所。
生化实验除了需要使用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外,实验过程常常伴随着高温、高压等特点,有时还要使用到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的试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
所以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关键。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积极治理安全隐患,可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实验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 。
3.1 安全意识的培养实验室安全意识是指实验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实验室安全。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确保人员及实验室财产安全的前提,全面而科学的安全意识应通过系统的实验安全教育来培养[2]。
在实验室安全意识培养中,主要采取培训方式,在学生进实验室以前,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培训,培训内容方面包括国家的安全法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化学实验室的有关安全制度、实验操作规程以及化学实验技术及应急反应知识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培训,加强学生安全意识。
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利用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开设实验安全课[3],规定学生及研究生修得一定的学分方可进入实验室,以便实验室安全措施得以保证。
这是很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3.2 安全技术的学习在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形成过程中,还必须强化实验安全技术的学习。
有了安全意识并具有实验室相关的安全技术,才能有效处理实验室突发的安全事故。
生物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大部分是玻璃制品,所用的药品多数是有毒、易燃、有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因此在进入实验室时,尽可能对实验安全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包括:每一种仪器的安全操作,所用的每一种化学试剂的理化特性和相关安全知识,技术的实际应用。
只有掌握好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术,才能从自身做起,对药品的存放、实验室的布局进行合理调配,做到防患于未然。
3.3 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管理使用制度。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每位上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上课学生和所在系院签订安全责任书,保证实验室安全。
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为学校创建安全稳定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危险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生物化学实验的所有药品都应分类存放,特别是一些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的试剂必须单独妥善保管,放危险药品的库房应有专门的防盗措施。
并在使用时必须填写“危险性药品领用申请单”,经批准后才能领取危险品。
领物人使用完危险药品后,应及时将多余的药品交回库房,由保管人签字后回收。
废液必须特殊处理,不能随便排入下水道。
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易损耗、易腐蚀、易爆和有毒的物品要重点说明,并嘱咐学生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手,做好防患工作。
3.5 消防设施、电气的安全管理每学期初进行防盗、防火、防事故、防灾害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妥善使用相关的安全设施、防火设施,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无法及时整改的就立即报告,确保教育场所人身财产的安全。
3.6 定时举行安全评比活动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繁琐、繁重、细致和长久的,且不易看出效果。
为激励和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定期举行有关安全管理知识、制度等方面的评比活动。
这样既可丰富实验室生活,还可增加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知识。
4 加强实验室的维护管理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维护的基础工作。
要想维护好实验设备,就必须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此制定实验室维修、维护管理制度,本制度明确规定实验教学辅助人员的职责、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
在生物化学实践教学中,实验辅助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的维护管理。
4.1 对实验室仪器的维护管理设备维护应按维护规程进行,一般通过擦拭、清扫、润滑、调整等方法对设备进行护理,以维持和保护设备的性能和各项技术。
在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应把各种设备仪器都存放在干燥、通风,无酸、碱等腐蚀气体的环境中,不应置于易受到强烈振动、冲击的场合;对不常用的设备仪器及仪器柜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清洁、烘潮、通电等维护工作,并做好维护记录;对常用的仪器设备,每周都进行一次维护,保持其性能的完好,保证设备仪器的充分使用率。
对实验中损坏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修复,能修复的应及时维修,不能修复的按有关规定或责成责任者赔偿,或通过报损小组审核后按报损处理。
4.2 对实验场所的维护管理为维护学校教育秩序,确保教学、实验场所安全,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在每学期末和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首先做的就是实验场所的防盗、防火、防事故、防灾害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对实验室的门、窗、实验台、桌椅板凳等固定设施进行一次详细的维护,并做好维护记录,有损坏的及时处理;对实验室的卫生做一次彻底的清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优雅的实验环境。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验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完善的实验室是当前高等学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就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且山西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马上就要建设成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只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一条心,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相信生物化学实验室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1]刘照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112-114[2]黄文霞,罗一帆,等.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3]梁建国.实验室技术安全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9-11[4]王淑娟,于晓光,等.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