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感觉和运动功能

3 感觉和运动功能


躯干和四肢 的深感觉传
入通路
(2)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

提供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的感觉信息,引起反射性运动 调节,不会引起特定的主观感觉,叫非意识性深感觉。 非意识性深感觉与维持身体的姿势、调节平衡、协调机 体的精细运动有关。
非意识性深感觉的传导路径,除包含于上述意识性深感觉 传导通路外,还包括传向小脑的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构成的感觉末梢形 成肌梭、腱器等感觉器,其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其轴突入组成脊髓小脑束, 终止于小脑。
3 浅感觉和意识深感觉的异同
(1)共同点:① 都由三级神经元组成;② 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脊神经节;③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④ 都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⑤ 对躯体感觉 都是交叉支配的。 (2)不同点: ① 浅感觉传导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 传导通路是先上行后交叉; ② 第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
前者位于脊髓后角,而后者位于脑干; ③ 感觉对象不同, 前者是浅感觉,而后者是深感觉。
(三)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
所谓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是指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的 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经过脊髓和脑干上行时,发出许 多侧支,分别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在网状结构内经多次交换神经元上行,到达丘脑的中央 中核等结构,由丘脑的这些核团再发出纤维呈弥散性地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其中除有许多神 经核团外,还有与神经纤维共同构成的脑干 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皮质
下整合中枢,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等躯体
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整合与调节作用。
1 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节
在脑干网状结构存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调节的下行抑制 区和下行易化区,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水平, 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肌紧张的控制能力。 (1)下行抑制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背侧部,降低脊髓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抑制牵张反射。

有左右交叉的特点,但头面部的感觉是双侧性的; 前后倒置,恰似倒立人体的投影; 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感觉的灵敏度和机能重要程度,
而躯体表面积无关。
2 视觉区:位于枕叶。 3 听觉区:位于皮层的颞叶。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4 嗅觉区与味觉区:嗅觉区位于边缘皮层的前底部区; 味觉区在中央后回面部感觉区的下方。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
(3)主要由交感传入纤维传入,但食管、支气管痛觉由 迷走神经传入,而腹膜、胸膜受刺激时,体腔壁痛则 由躯体神经传入。
痛觉的感觉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认为伤害产生了致痛物 质,如 K+、H+、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前列
腺素等。
3 牵涉痛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疼 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投射区的 大小与躯 体感觉的 灵敏度有 关
(五)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1 皮肤痛 皮肤痛觉有两种: 快痛:短暂而尖锐,定位清楚。
慢痛:定位差,持续时间长,呈弥散性。
痛觉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任何伤害性刺激。
2 内脏痛 内脏痛的特点: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换能作用 感受器将适宜刺激的能量转化为传入 神经上的神经冲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这 是感受器最本质的生理功能。
不同的感受器换能的原理不同,但一般都是先产生 一个局部的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这个感受器电位增大到与该感受器 细胞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水平时,则爆 发动作电位,然后传向中枢。
丘脑核团分类:
Ⅰ类感觉接替核,包括丘脑外侧核、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接受感觉的特异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 皮层的特异感觉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 Ⅱ类联络核,如丘脑前核。接受Ⅰ类核团和其它皮层下中 枢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联络区,与各种 感觉在大脑皮层的联络协调有关。 Ⅲ类为髓板内核群。这类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没有直接 投射到大脑皮质,但通过其它核团更换神经元后,弥散 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质,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 状态的作用。
以及各个动作电位之间的间隔时间可能是不同的,
大脑皮层接受了这些序列不同的动作电位之后,能 够区分出这2种不同性质的刺激。
4.适应现象 当用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感受器时,
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 为感受器的适应。不同的感受器发生适应的速度有很大的 差别,可分为: 快适应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快适应感受器。
感受器电位不具有“全或无”特性,其幅度随刺激 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局部实现时间性总和和空 间性总和。
3. 编码作用 是指感受器在把刺激所包含的性质与强
度等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一般用感受器的编码(coding)作用解释这一现象的 产生原理。感觉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频率
丘脑在特异投射和非特异投射中的作用
(1)丘脑的特异投射:从Ⅰ类和Ⅱ类核团发出的纤维,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将精确的信息传到大脑 皮层,产生特定的感觉。 (2)丘脑的非特异投射:从Ⅲ类核团发出的纤维,间接 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质,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但有下列重要意义:

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调节各感觉区的灵敏度,使兴奋性提高或降低。
(四) 大脑的感觉分析机能
在哺乳动物,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中枢,它通过对各
种感觉冲动的分析和综合,产生感觉。
不同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内有不同的代表区。神经纤维 对不种感觉在大脑的投射,是有对应关系的,以此产 生特定的感觉。
1 躯体感觉区 在灵长类,躯体感觉区在顶叶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影有以下规律: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概 述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接受体
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910年,巴甫洛夫提出了分析器学说,认为感觉是感觉 器、传入神经和中枢协同作用产生的,它们构成了感 觉形成的分析器。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是经由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
慢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为代表,只要有刺激,不管刺激持续多长时间, 这些感受器总是发放冲动。
(二)特异性投射系统
所谓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传导通
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产生特定感觉的传 导系统。
1 浅感觉
分布于皮肤和粘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 感觉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 感觉。
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脊髓。 α 神经元:较大,支配梭外肌,发动肌肉收缩。
γ 神经元:较小,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敏感性。
肌梭:是感受骨骼肌纤维受到牵拉刺激的感觉器,由
结缔组织包裹若干肌纤维形成的长囊形结构。囊内 的肌纤维称梭内肌;囊外的肌纤维称梭外肌。
腱反射图
1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给脊髓动物肢体皮肤以伤害性刺激时,观察到 受刺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即屈肌反射。来自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




心:心前区,左臂尺侧 胃、胰:左上腹,肩胛间 肝、胆囊:右肩胛 肾结石:腹股沟区 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区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1 传导体表感觉的后角细胞 2 传导体表和内脏感觉共用的后角细胞 3 传导内脏感觉的后角细胞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屈肌反射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
定程度时,会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 为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是以脊髓为中枢的基 本运动反射。同时它也显示了反射协调的交 互抑制的机制。
2 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的现 象,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和高尔基腱器,效 应器为梭外肌。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是相关肌纤维的一次快速收缩。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突末梢成为感觉器,
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灰质后角,发出轴突越至对侧, 形成脊髓丘脑束,经延髓、脑桥、中脑,到达丘脑外 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发出轴突经内囊,投射
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3、1、2区)的 躯干、四肢感觉区。
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和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共用着第1、 2级神经元,从脑干网状结构开始了分化。 有的学者把脑干网状结构→大脑皮层的这一段称为“脑 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由于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对药物是比较敏感的,因而它易于受药物的影响而发 生传递阻滞。 全身麻醉剂的作用原理就是由于阻断了脑干网状结构上 行激动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抑 制状态。人们睡觉时减少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 统的上传信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
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肌腱感觉传入直接兴奋前角运动 神经元,传而使所支配的肌肉出现一次快速收缩。
(2)肌紧张
骨骼肌因重力而受到持续牵拉,导致受牵拉的肌肉持续 紧张性收缩以对抗重力,称肌紧张。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受重力 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在此过程中,全身肌肉协
调配合,肌肉不同数量的肌纤维交替轮换收缩,不易 疲劳。
(2)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周围突分布到 头面部的皮肤和粘膜,中枢突进入三叉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核,发出神经形成三叉丘系, 到达丘脑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发出轴突经内囊,投射
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区。
躯干、四肢、 头面部的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