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者:陈廷柱姜川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02期(注:[收稿日期]2009-03-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AGA080340),是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刘献君教授主持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陈廷柱(1972-),男,河南新县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2008-2009学年(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组织与战略规划研究。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4;2.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波士顿 MA02167)[摘要]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

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等教育;菲利普•阿特巴赫[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2-0005-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含研究生)高达1 8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在总结前期实施“211”与“985”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拟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今后政府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与大方向。

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汇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力量,针对中国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项十分重大的研究任务,不能只是自己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较为重要。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对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进行的专访。

阿特巴赫教授是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编有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权威期刊《高等教育评论》,其本人也著述甚丰,一生致力于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堪称是当代最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权威之一。

阿特巴赫教授具有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印度孟买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访学与工作的经历,其研究足迹更是遍及全球,也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学术感情。

阿特巴赫教授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6年被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聘为相关学院或学科的客座教授,并于2008年被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学院聘为该学院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他的许多著作已被译成中文出版,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笔者问(以下简称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研究中国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对此您有何感想与评价?菲利普答(以下简称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个人认为,中国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我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985工程”以及“211 计划”感到惊奇和欣赏,如果政府在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有持续的投入,中国将会有若干所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我注意到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大学排名,中国有不少大学的排名位次还是不错的。

当然,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标准主要强调的是研究方面,而对教学与学术自由一类的问题关注还具有一定的距离。

我不是批判上海交通大学,而是强调中国有可能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任何国家大学排名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然,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时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时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且,我不认为中国有充裕的资金将高等教育的各个部分均发展到让世界瞩目的水平。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水准的前提下,必须有所选择,不能样样都抓,必须要抓住重点发展的大学。

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还未彻底改变。

尽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模式向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变的进程,但高等教育强国也需要强大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基础的支撑。

问:高等教育强国有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吗?如果让您来建构一个判断标准,您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答: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说清楚什么是一个真正成功大学的标准,也很难说清楚判断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有哪些。

我们也只是逐步地认识到成为一所优秀学校的宗旨和条件是什么?作为一个优秀的教授其责任和角色是什么?但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还是一个新事物。

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判断标准问题,应该由中国的学者来研究,我想你们比我更清楚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况。

我要说的是,中国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国的标准、体制与体系。

邓小平曾经说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想这种主张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高校的那一套做法,更不能以为照搬西方的就够了。

中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适应自己具体的高等教育环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为中国人所广泛认同的“什么是优秀大学”的观念,特别是要建立起能够有效满足中国各个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是处于变动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是理智的选择,才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

问: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强国,您认同这个观点吗?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大家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美国确实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美国拥有很好的学术研究系统,拥有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各个领域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知名学者,我们可以领导世界学术研究的潮流。

其次,英语作为学术界通用的语言对于美国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强国地位非常有帮助。

众所周知,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众多刊物是以英文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我知道在中国,学术评价也往往以在SCI、CSSCI发表的文章为准,召开的国际性会议主要是用英语进行交流的。

虽然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若干个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但汉语很难取代英语的地位而成为国际性的学术语言。

第三,美国高等教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分化、改革与创新,今天的美国高等教育不仅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结构和高效率的运行体制,并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丰富的文化层面。

此外,美国的本科教育也做得很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我们拥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安排,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当然,美国高等教育从总体上而言是比较卓越的,但美国高等教育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美国也有许多大众化教育机构,其质量同样令人堪忧。

而且,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来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也许并不适合中国。

问:您认为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中国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中学习哪些有益的经验或有用的理念?答:我还是要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创新问题,中国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从自己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学习。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曾经有很惨痛的一面,如“文化大革命”以及教育政策的频繁改变等,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通过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你们一定要认识到一个稳定的社会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文化学术文化氛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理念也非常重要。

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来说,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可供中国同行借鉴参考。

第一是学术的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最宝贵的历史传统,肇始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然而却是美国的大学使得学术自由有了组织与制度保障。

美国高校的老师与学生拥有很多的自由,如课堂上讨论的自由、成果发表的自由,等等。

而且,美国高校的教师具有很多参与管理的机会,院系具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限。

第二是竞争的意识。

美国的大学之间有很多竞争,美国的高校教师之间也有很多竞争。

我知道中国的大学这些年也特别强调竞争,而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公平竞争。

中国的学术资源在形式上也是通过竞争进行配置的,但是却经常受到各种“关系”的左右。

第三是服务的精神。

在美国,人们常常会问到大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美国的大学能够保持持久的创新精神,才使得美国的大学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上获得资金。

美国的大学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去做义工,强调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

中国的高校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精神,但中国的大学与美国的大学一样也需要认真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问题,服务社会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不能为了赚钱而损害大学的学术发展,更不能为了赚钱而忽视教育教学工作。

此外,中国政府应该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增设社会服务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向美国高等教育学习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美国高等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在的体系、体制与声誉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

上面说到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服务精神等也是逐步培育起来的,这一切均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曲折,这一切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

问: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方面,美国是否也有一些负面的教训值得中国加以警惕和回避的?答:高等教育一直以来被看作是公共产品,可以给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贡献,因而值得资助。

但是,在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奉行的高等教育贸易条款的驱使下,高等教育日益被视为是有益于学习者或研究成果使用者的私人产品,其结果必然是高等教育的日益商业化与市场化,并由此导致高等学校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私有资金,越来越局限于应用研究的范围。

在美国,教育国际贸易委员会、商业部服务业办公室和以营利为主的高校正在努力推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走向商业化与市场化。

学者们可能认为,美国应该是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但我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也是受商业化与市场化冲击最严重的国家。

大学作为一个知识机构如果要生存下来,就必须遵循知识的逻辑而专注于教学和科研这样一些核心职责,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部门则要为大学能够服务于公共利益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中国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中汲取的负面教训,我认为最主要的便是中国的大学不应该太专注于市场化和商业化。

美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