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卷第1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张晓萍【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正受到了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原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正日益萎缩。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保护利用【作者简介】张晓萍(1960.2 ),女,江苏人,常州市文化馆馆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但与此相对的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正受到了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原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正日益萎缩。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加强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精神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府、民众、学界等多方面的利益。
只有在保护过程中切实兼顾各方利益,在博弈过程中保持均衡,才能够实现对遗产的有效保护。
实践证明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能否平衡常州市本土非遗传承的经济诉求与文化诉求,巧妙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形式。
现今常州市正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宗教、艺术、经济等许多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而在这众多的价值中,分析其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特点(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五个方面: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作出了“中国式”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
”《办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六个方面:一是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三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工艺技能;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从《公约》所给定的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其中的经济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着与其他价值所不同的特点:1.依附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通常不会呈现,它是依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之中,通过文化价值表现出来。
2.隐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展现,需要充分细致的研究和挖掘。
而依附在文化价值之中的经济价值也是这样,它具有较大的隐藏性。
3.稀缺性。
经济学家通常把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分为自然物品和经济物品这两类。
自然物品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而且在使用时不用消耗成本;经济物品则需要生产,而在生产中使用了资源,所以这就造成了成本的消耗。
在既定成本下,其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人的一部分需要。
与人的需求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
这种不足的特性就是稀缺性。
4.区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而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区域内,人们传承的方式有所不同,内外环境变化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差异的产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或者区域特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可粗略地分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大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同时作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见2012年第11卷第1期证,也为解读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因此,社会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而经济价值则是衍生价值,只能由特定文化区域内的原住民以及当地政府所占有。
关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的争议实际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孰重孰轻的艰难抉择。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就很难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同样的,如果尽可能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则会对其社会价值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虽然功利性的经济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实具有一定的破坏,但并不是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拒绝开发利用。
事实上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是完全可行的,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平衡传承者和传承地的经济诉求与广大受动者的文化诉求,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合理地运用人力与物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
1.施与式保护。
即由政府投入资金,以保护文物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存在形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见效快,效果明显,能用最短的时间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就是它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的特性,中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文物。
此外,施与式保护还忽略了对传承人传承意识的保护。
2.开发式保护。
即由政府引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以此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加强其生存能力。
这种保护方式的优点是一旦奏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通过消费者购买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定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有效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困境。
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激励,这种方式更能够激发传承人的传承意识。
但开发式保护也面临较大的风险。
首先是收效期较长,这期间有很大的风险。
作为商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不断面临商业方面的挑战。
其次,如果市场运作失败,会对传承者造成很大的打击,反而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现阶段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难点是发现并抢救濒危遗产。
虽然开发式保护缺乏速度和效率,但一些非濒危或生存状态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尝试试行开发式保护策略,为今后传承其他的濒危遗产提供经验。
三、经济价值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一)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消亡当做是正常的现象。
三是认识上有局限性,就是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但只注重于其他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
2.缺乏资金投入。
就现实情况看,常州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视,并从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
但从具体情况看,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绝不可能的。
从经济投资的原理上讲,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
适当的投入,是产出的必要条件。
3.存在过度开发现象。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
我们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等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来考虑。
这样才不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一般市场要素来着重考虑其增值,才能避免重利用、轻保护甚至破坏性开发的不良结果。
4.缺乏法律支持和保护。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来保证,用现有法律法规是不能完全涵盖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的对策研究。
1.采取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虽然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长期不被重视,保护不力,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破坏。
所以应该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还有就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使保护工作能够传承下去。
2.增加资金投入。
常州市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相关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开发的效果。
所以市政府应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增加投入。
积极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
3.深刻挖掘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地域性和群体性,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深刻挖掘各个城市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出各自的优势,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于简单的问题。
4.坚持市场化发展。
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保护文化遗产且合理发掘其潜能,最终实现产业化经营。
重点创造培养一批文化品牌产品,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强调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开发的观念。
对那些既能显示地域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产业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1.李京文,李建华.文化力与文化产业[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2.雒树刚.十七大报告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