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及战争视频等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层层剥笋法。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与欲望强的心理特征,层层设疑,留下念,吸引学生,恰当点拨,步步推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学会依据不同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应到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3)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原因四、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教学方式: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用具:1.电脑平台,投影,音响设施.2.教师准备关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火烧园明圆等视频、有关图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欣赏电影《鸦片战争》片断,起到凝神起兴作用。

导入新课。

然后设疑:问题1: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打出一组图片资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很自然总结出:中国明显落后于英国。

落后必然挨打!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

那么直接原因呢?引出下一个知识点:虎门销烟(一)虎门销烟利用鸦片实图进一步设疑: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和学生共同构建虎门销烟的逻辑关系图:培养学生探究因果关系的能力。

在学生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喝彩,盛赞这位民族英雄的时候。

屏幕显示资料,设置新的悬念。

英国方面会有何反应?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学生立刻明白:英国要发动战争,而虎门销烟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为了加深学生对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辩证关系的理解,又引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探究:中国政府对陛下(英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这封密函中提到的所谓“战争罪行”和“英国人的财产”分别是指什么?虎门销烟;鸦片(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3)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问题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会得出正确结论: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而虎门销烟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有没有禁烟运动,英国都会挑起战争。

(二)鸦片战争1.战争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战争过程,形象直观。

2.(播放有关《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的一段视频)看前提醒学生注意:这段录像中有什么说法不太准确? 录像中说鸦片战争开了中国哪三个“先例”?(学生认真看后回答)(设计意图)该段视频中关于条约内容的表述有误(将“英国割占香港岛”说成“割占香港”),通过找错误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对战争影响的认识。

设问: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史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问题4: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清军总兵力88万),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英国报载的漫画)如果道光皇帝不查办林则徐并重用林则徐,中国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

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

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

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用英国报载的一幅漫画调动学生思考,自由发言(从人物的服饰、发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等),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师进而点拨总结:(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投影情境材料:签订了《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以后,英国的伦敦曾经“兴奋若狂”,众多英国商人“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把钢琴乃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大批搬到中国来,在他们的幻想中,中国人每人用一付这样的餐具,每一个家庭买一架这样的乐器,应该是没有困难的。

“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一双袜子,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餐具与钢琴的市场消失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几乎不消费这两种商品;棉睡帽与袜子的市场也消失了,因为中国人不使用睡帽,绝大多数贫穷的中国人更是买不起远不如土布耐穿的洋布。

在学生费解的时候,出示英国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设疑:(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的共和国))(1)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2)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抵制英国商品。

而英国却认为是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了。

)问题5: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于是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

当修约交涉失败后,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

)(三)战火再燃1.经过略讲。

(可播放影片: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园明圆)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

问题6:有人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开始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布置成立的调查小组,从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方面,分析评估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

各组选派代表,形式不限(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他同学可补充或参与评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从活生生的史实中认识并深刻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和影响。

)附: 调查委员会结构示意图↓↓↓ ↓ ↓附: 调查委员会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问题7:观察下图,并结合史实分析:为何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呢?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并借助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复习巩固)师生共同完成《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简表,指导学生比较两次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对战争影响加以归纳和深化,突破难点。

小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进行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持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面临的新变局也是所有落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只不过,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社会变革的道路更艰难曲折——正所谓“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教学结构一、虎门销烟1.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二、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的进程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3.中国战败的原因三、战火再燃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战争的危害及影响陈艳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