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有少数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 “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 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 县市及新疆伊犁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根据2010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5000。主要从事农 业,善种瓜果。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 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东乡族、撒拉族以 及保安族,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与回族关系密切。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 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 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 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 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 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 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 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 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 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 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 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 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保安之刀 保安族刀是保安族的传统手工业,反映着保安族人民性格的剽悍。 “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 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 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 “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 保安刀时腰刀 的一种,保安腰刀与新疆的英吉沙刀、内蒙古的蒙古刀(此处应该是云 南阿昌族的户撒刀)齐名,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据说200年前, 保安族人从青海黄南同仁保安堡迁到大河家,一边务农,一边做手工 业,所打的刀具精美锋利。而英吉沙刀子刀柄华贵,镶嵌着玉石玛瑙, 刀锋刀柄造型优美,有花纹,艺术夸张力强,有欢快之感。蒙古刀呢, 刀锋是弯的,刀鞘华美,饰以龙花卉盘肠等图案。与两者相比,保安 刀显得朴实大气,刀锋笔直豪迈,仅在贴近刀柄处嵌以数点星月,或 一把手。刀锋刀柄相连处没有横梁相隔,直接过渡到锋刃。刀柄的华 美也别具一格,不用玉石玛瑙之类,而是一层钢压一层牛角,连压十 几层,所谓什样锦,刀柄头部留有小孔。刀鞘以铜皮砸成,包以木头、 刀锋入木,塞得紧紧的。整体上简洁骡悍实用,与质朴之西北风土相 吻合,所以,兰州以西各族群众都喜欢佩保安腰刀,一柄在手,一股 豪气油然而生。 保安刀虽然精美,锋利,可是腰刀属于国家管制刀具, 不能随意携带。
东乡语词汇中还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过去一般认为是 借词,近年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东乡语保留下来的回回色目人固有的词 汇。汉语借词在东乡语中约占45%,以常用的数词为例,东乡语固有 词只保留十以下的十个基数词,其他数词全都采用了汉语。东乡语吸 收汉语借词,采用音译、音译加注和半音译、半意译三种方式。通过 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由此了解到历史上汉族与东乡族文化交流的一 些情况。很多东乡族人,特别是中、青年人都会讲汉语、识汉字、用 汉字。过去,也有以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的称为“肖经文”。 日常习俗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 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 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 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 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保安族(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聚居区的保 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 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 而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 1952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据2002年统 计,中国保安族有1. 6万人,占全州人口的0.8%。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 家的大墩、梅坡、干河滩村,俗称“保安三庄”。 刘集乡的高赵李家、肖家、大庄村,柳沟乡的斜套 村,虬藏、吹麻滩、寨子沟等乡及临夏市等地也有 零星居住。兰州市以及青海西宁、同仁隆务镇等地, 也有一些保安族群众居住。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 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 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 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 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 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 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 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东乡族人民就 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 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 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 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 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 群众懂汉语。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为回纥后裔之一。用 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 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 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3719人。裕 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 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 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 族乡。
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 活习俗,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 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 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 而无文字,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保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做面食的技术高超,油 香、馓子、锞锞、凉面皆.为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保安族人 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 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 工业和副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在东迁前已见诸记载,至清雍正 初年,保安、撒拉地区,凡有成熟之地,久为恒产。东迁后学 习汉、回等族生产技术,耕作采用豆、麦倒茬轮歇制,使用先 进的生产工具等,开始大量种植小麦。1949年前,保安族的农 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洋芋、荞麦、胡麦、大黄芥和 小辣芦等。手工业以打刀为主,被称为“保安刀”,约有100多 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 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 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 “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
葬俗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 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 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 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 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 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 宗教气氛。 编辑本段饮食习俗 饮食习惯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 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 东乡族手抓羊肉 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 “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 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 “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 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 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 锅馍”作为主食。
婚恋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 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 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 东 乡族少女 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 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 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之 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 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 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 家。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 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 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白面蒸成馒头,每个 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 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 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 五谷丰登。
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 呼尔语),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群众 使用;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肃南裕固 族自治县东部的群众使用 裕固族邮票 ;再一种就是汉语。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 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 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 上近似藏族 民族祖先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 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回 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 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 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 姓”。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 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9世纪中叶, 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 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 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 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 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 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 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 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 价顶替。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 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 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 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 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 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 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 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 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 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 禁忌递烟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