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介绍
傣族
傣族,也称“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 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 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 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 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染齿
傣族女子的成年礼,以染齿为主要内容。女子到15岁时,便三五相约, 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 脂的黑烟。染齿时,先点松明柴,让其冒出股股黑烟熏在瓦块和木片上, 染齿人用手指将熏在瓦块上的黑烟刮下来涂在洁白的牙齿上,边熏边刮边 染,直至把一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齿都染成黑色或紫。如果想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那 么在染齿之前还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涂抹一遍牙齿,然后再染黑 烟。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牙齿,经久不会褪色。
佤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说法:“抹在姑娘脸上,寄望 姑娘越来越漂亮;抹在老人脸上,祝福老人长寿健康;摸在 小孩脸上,希望小孩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期待友谊地久 天长;摸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
碧色寨火车站
碧色寨火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面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 梁上,居犁耙山东麓。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铁 路铺轨至碧色寨,建碧色寨车站。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 路全线通车,逐渐繁荣起来,原为滇越铁路滇段一大站。民 国10年(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滇南进出口货物都由碧色寨 中转,使最初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碧色寨,成为铁路线上的一 个特等站,迅速成为一个异常繁忙的中转站及贸易集市,成 为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黥面遗俗
女孩长到十二三岁,由会纹面的女性长者用竹签蘸烟 锅水在脸上画出将要纹刺的图案,一手用一根长有硬刺的 老荆棘,对准脸上的图案,另一手用小木棍不断敲击荆棘, 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脸庞,再用锅烟灰或一种深色的草 汁揉擦刺纹,让汁液渗入皮下,待一周愈合去痂之后,一 个靛青色的蝴蝶图案就永留脸上,一生不褪。
哈尼族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我国哈尼 族总人口有1660932人(2010年),居于云南的有1 629 508人,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 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 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 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 “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 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 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普洱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一带自古盛产茶叶,树龄 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 海县,经茶学界研究,这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 化的家乡。茶学界认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 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 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 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彩云之南
一个广东妹纸在这片神 奇的土地上的所见所闻
奇特的民族 奇特的风景 奇特的吃吃吃 奇特的风俗 奇特的建筑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 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 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 居地。独龙族总人口约7000人(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独龙族 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 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独 龙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 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牛亲家
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 戚关系,叫“牛亲家”。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 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宰杀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 傣族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是哈尼族栽 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 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关于独龙族纹面的解释,民间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一是独龙族为防止异族土司和奴隶主掳掠独龙女为奴而纹 面;二是纹面习俗与该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关,独 龙族认为人的亡魂“阿细”最终会变成各色的蝴蝶飞向人 间而自灭,这种古老的意识意念反映到纹面上,即把整个 脸纹划成似张开双翅的蝴蝶。
独龙毯
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约1 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 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 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 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 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
秧箩饭
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 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 石”。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 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 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 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 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
跳菜舞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是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 宾客和增加喜悦气氛而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 到餐桌合着音乐节拍,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式布局 摆菜的一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2003年3月,国家文化部 正式命名授予南涧县“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南涧跳菜”被 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剽牛祭天
独龙族人民为庆贺丰年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规模最大的是年 节"卡雀哇"上的仪式。剽牛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仪式开始,用于祭 祀、身披独龙毯的牛被牵入场内,拴于一根粗大的木桩上。人们以牛 为中心,自动围成圆圈,敲起铓锣,挥刀弄矛,舞蹈跳跃。待其它祭 品摆好,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念念有词,向格蒙祷告,祈 求他保佑人畜平安,诸事顺利,使祭祀典礼进入高潮。接着巫师用锋 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过去,牛被剽倒至死。然后大家煮肉分食。 巫师还要身背牛头,率众围绕“祭牛”跳舞。此时,过年的气氛达到 最高潮。大家边饮酒吃肉,边载歌载舞。最后,所有参加剽牛仪式的 人都平均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喝酒聚餐,共庆佳年,并祈愿来五谷丰 登,人畜兴旺。
海菜腔
海菜腔俗称石屏腔,它是滇南四大腔之首,起源于石屏县异 龙湖附近的原生态民歌。异龙湖畔风光旖旎,山水秀丽,湖 里生长着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名曰海菜,长长的根茎碧绿, 头部盛开小白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食用。传说彝族 先民摇着桨橹在异龙湖中打鱼或采摘海菜,渔民边划船边歌 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海菜腔。
傣族小和尚
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 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 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 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 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 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现 今,因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 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
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 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 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 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 傣”。
新平赶花街
花街节是新平县花腰傣的传统盛会。为傣家青年相互认识,谈情说爱、 挑选情侣的节庆活动。这天,各村寨的姑娘穿戴一新,由一位貌美的少妇 带队步入街场,小伙临街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当姑娘在大再树下憩息时, 有意思的小伙便向看中的姑娘赠送红糖、花线、草帽、毛巾和小秧萝等礼 物,如果姑娘也有意,便回赠自己亲手绣制的手绢、布料和花带,并拿出 准备好的秧箩饭,一同与小伙吃糯米饭,干黄蟮和腌鸭蛋,然后一同到竹 林下幽会、对歌,或参加集体歌舞。
摸你黑
"摸你黑"是远古时佤族先民用一种叫"娘布洛"的神药 涂抹在人们,特别是小孩子的脸上,用于驱病,求得健康平 安."娘布洛"是佤语,传说是一种长生不老药,而现实中是由 香泥土、锅底灰、牛血配制而成。被涂抹后先是泥土色, 干燥后变成黑色。"娘布洛"具有防晒、养颜的功效,抹在 脸上就像是做了面膜。
从1910起的30多年时间,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 色。等待运输出国的大锡、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火车的汽笛声,搬运 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 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 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 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 “小巴黎”。
哈尼梯田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 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 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 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 是小伙子的脸。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 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 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