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一)提及数学文化,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拓展,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的用以“锦上添花”的装饰。

近期读完《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后,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对于数学文化界定的误区。

审视当下数学课堂,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一线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仅仅是将数学文化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当成提升课堂品味的调料,这是对数学文化的片面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延伸相关的数学史、数学应用固然有文化味道,但这样的做法仅仅是和课堂教学的表面结合,很多时候处理不好会造成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两张皮”的现象。

书中(P15)提及数学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这预意数学文化的联系不仅指向数学内部,更指向数学以外的领域,因而我们在保留数学核心的同时,可以将数学课堂延伸到其它领域,这种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等。

如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呢?阅读完书中《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一章后倒也有了自己一点浅显的想法。

一、教学寻根,厚实知识底蕴小水珠只有汇入大海,才会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动力。

同样,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才会被更深刻的理解和阐释。

在我们的现行教材中,一些公式、概念、法则等都是直接呈现于学生眼前的。

学生的认知过程,大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间接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数学变得“涩而无味”。

要想使学生获得深厚的数学知识的文化底蕴,我觉得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根究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

当学生经过一系列实验、演算,终于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时,我予以大加赞赏:“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同学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充分肯定学生的才智和努力后,紧接着就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发现过程,让成功的体验伴随伟人的发现而升华,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出示16×3、9×10、5×8、21×34、13×8等规格的长方形,让学生选出最美的长方形。

在学生作出选择后,随即揭示“黄金分割”及其在美学中的意义,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这部分知识纳入文化范畴,而且充分挖掘了数学的美育功能,有效地将数学课堂延伸至其它领域。

二、活动访史,缩短情感距离我们崇拜古今中外的一切数学家,即羡慕他们为人类历史所做的杰出贡献,又觉得科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唯因缺乏才智与勇气“上下而求索”不得。

基于这样的心理,我们与成功之士存在着天然的隔阂,尤其在情感上总不能亲近。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通过学科活动让学生“走进数学家”、“走进数学王国”。

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并以其作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家并不是不可企及的,因而更容易接近。

三、生活探意,挖掘实用价值无论是远古的结绳记事,还是现代的二进制计数,都昭示了“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

但现行教材枯燥、生硬的“经典”知识却疏远了生活实际,而显得高高在上,甚至有些高不可攀。

例如最近校内有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在学习了大月、小月的相关知识后,有学生突然提出质疑:“为什么二月的天数少呢?”翻看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当中的介绍是从平年、闰年的角度阐述的,内容比较枯燥、生硬。

记得曾经参加某次教研活动时,有老师运用了讲故事的处理方法:凯撒和奥古斯都两个罗马皇帝,为把自己的生日月份变成大月而从二月份(专门处死犯人的月份)中分别减掉一天。

这样不仅使学生牢牢记住平年、闰年二月份的天数,而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的甚至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闹剧,从而使数学显得更加亲切。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指出,数学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本质意义。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与科学史等相关科学的理论,分析与探讨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问题,为我们中小学教师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数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是一勺温暖的心灵鸡汤。

“迫”于外力,虽已囫囵吞枣式浏览完全书,但之中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我会继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慢慢领悟、参详。

(二)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结合数学课程,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明了文化与数学文化的内涵,从理论的角度,从源头梳理的文献整理方式,助我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教育文化观。

使我明白了,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

其次,分析了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我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挖掘众多数学文化素材,为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打开了视野、提供了方法。

“数学文化”这个名词早听说过,乃至在教学工作中无意识地触及过,只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论学习,却是始于本书,以下就结合自己平时工作中无系统的所作所为,零散的所想所思,浅谈读此书的随想。

一、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为什么说数学是一种文化?纵观全书,相关文献资料,也没有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统一界定,但是,大体都是相通的。

即“数学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说数学教育需要“数学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切实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

此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对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求实求真的态度,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与人的发展、数学与文化的作用、数学有何文化价值”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那么工作中将少一些盲目性,就能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找准数学教育的基点。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

实则,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常常有“数学=加减法(入学前儿童)”“数学=解决问题(学龄儿童)”、“数学=逻辑(青少年甚至成人)”等的观念。

尽管数学教学改革至今,我们的数学课堂已然发生了很大的翻转,“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学”、“从追求结果到经历探究的过程”等,但是从上述关于数学的解读来看,还是不能改变大多学生及人们对数学学科的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

从我个人的教学工作实践来反思,我和许多人一样,过度地关注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的学科,而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

本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篇中阐述“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是一种高技术、数学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无论是从数学教学实践状况来反思,还是数学的文化价值来明晰,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渗透数学文化的需要,乃之必要。

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合理的数学课程目标,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数学不再是忽视应用及与其它领域脱离联系的、空洞的解题训练,不再消耗学生对学数学习的热情。

三、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措施本书第四章中介绍“数学文化已初步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感染,产生了文化共鸣,体验到了数学的文化品味和世俗的人情味”。

再次阐述了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同样如此。

现就结合实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关措施:(一)、在文本解读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苏教版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短小易懂、图文并茂、有趣生动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栏目,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们要能充分利用好数学新教材的文化素材,让学生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需动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研究数学的持久激情。

(二)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1.追本溯源——揭示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低年级教学“加法”和“减法”的相关计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学生从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借助操作、画图、想象、类比等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深刻把握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渗透数学思想,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

2.联系生活——展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从利用“你知道吗?”等内容,通过了解数学史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田,成为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幅图,说说有关分数产生的情况。

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

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式了。

这足以说明有了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数的表达方法也就愈来愈简洁。

3.动手实践——体验、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氛围,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去创造数学的美,在创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给出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剪去一个角,求还剩几个角?能否只剩一个角呢?”,再如“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可以得到什么图形?”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体验、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美,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