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
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
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
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
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
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社会化大
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
力量。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
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
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
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
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
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
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
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
相对减弱。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
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
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
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1881年2月16日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写
信给马克思,马克思从1881年2月底至3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
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
卡夫丁峡谷位于古罗马的卡夫丁城附近。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击败了罗马
军队,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队的最大羞辱。马克思借用这个历史典
故,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就像通过“卡夫丁峡谷”一样,要付出“血与火”
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使人类感到耻辱的一个阶段。
马克思论述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运动的“历
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有
明显的差别。马克思的复信初稿就对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其可能的发展道路,作了言简意
赅的概述:1)“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
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2)“正因
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奉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
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3)“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时,它也不象东印度
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第二,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原因,指出俄国农村公社二重因素
的存在是它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重要原因。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
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
因素。“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
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
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
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从理论
上说,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
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
获得新的生命;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
果。”
在此,马克思一再提出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肯定成果,其中包含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
就是: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成果——现代生产力,用以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马克思
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一切肯定成果,目的就在于使俄国能取得“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
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以便“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以便
发展生产力。而这种合作劳动,这种联合耕种,这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的劳动方式,就是俄
国农民“最雄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实现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的改造提供
物质条件,只有用现代物质生产力并在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改造农村公社古老的社
会结构和劳动结构,从而使它“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
围内发展起来”。
显然,主张用现代生产力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使它扬弃原始公社所有制的特征和痕
迹,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过渡,向“古代类型的最现代的形式”即“共
产主义所有制形式”过渡,是马克思“跨越论”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农村
公社正是这样一个由此开始,通过革命的手段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或出发点。
第三.马克思分析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式,他‘根据俄国社会的现实,指出
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基于对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
代替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但
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首先必须以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即在农村公社没有被私
有制瓦解之前,就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
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在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
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
九个多月以后,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
针对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提出“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
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耶1、瓦解过呢“后来作了
他们当时认为惟一可能的答复:“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
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可见.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的论述包含了如下两方面内容:首先,把俄国革命与西方无
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一是必须有俄国革命,二是俄国革命必须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并“双
方互相补充”。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关
系的改造即革命的变革作为重要的条件和前提。没有这个条件和前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就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在俄国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只有在
革命的社会实践中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被超越的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影响加以改造,才能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即生产力,才能为这种生
产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才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
以说,这是马克思“跨越论”的精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