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心粘土砖生产为何屡禁不止——对澧县实心粘土砖生产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实心粘土砖生产为何屡禁不止——对澧县实心粘土砖生产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实心粘土砖生产为何屡禁不止
——对澧县实心粘土砖生产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澧县统计局发布时间: 2013/8/26 15:45:11】
实心粘土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砖”,其生产使用历史久远,故有“秦砖”之称。

勿庸置疑,实心粘土砖的出现和应用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但是,由于实心粘土砖浪费土地资源、损害环境而被国家明令禁止并全面叫停。

澧县现有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1亩,低于全国1.41亩的平均水平,作为全国的粮棉油生产大县,耕地保护责任重大,同时,随着澧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猛增,年需求量在3500亩以上,土地供求矛盾和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然而,就在国家和地方一再三令五申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同时,澧县还有很多砖厂违规生产实心粘土砖,有的砖厂批少占多,大面积破坏山地、林地和集体土地;甚至还有部分砖厂在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实心粘土砖,不仅吞噬了大量的土地,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安全隐患。

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县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澧县实心粘土砖厂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政策鼓励发展乡村工业和私营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实心粘土砖厂得以蓬勃发展。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四部委在2005年12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2006年2月5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力争
到2010年底,全省所有县级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并确定了22个县市2008年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澧县名列其中。

2012年,全县现有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25家,分布在23个乡镇,这些实心粘土砖厂平均年产标砖1000万块左右,每年生产标砖2.5亿块以上,从业人员55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施装备落后老化。

25家企业中,除3家为20门轮窑外,其余均为18门轮窑,制砖设备全部为400型及以下普通挤砖机,根据《国务院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令40号)精神,上述生产设备属立即淘汰的落后装备之列,况且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营20年以上,加之国家禁止城市使用实心粘土砖政策影响,本已破损严重的窑体也没有得到有效维修。

(二)土地毁损严重。

生产实心粘土砖,需要取用大量的粘土,而粘土的来源,又基本上来自耕地。

按目前实心粘土砖的产量,以平均挖深3米深坑取土测算,每生产100万块实心粘土砖,就要耗用土地1亩,我县每年因生产粘土实心砖毁损的林地、耕地约为250亩以上,多数制砖企业周围都形成了取土深坑。

(三)消耗大量能源。

粘土砖生产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按目前我县生产2.5亿块实心粘土砖的产量测算,25家生产企业年耗电500万度,消耗煤炭4万吨,折合2.9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县社会总能耗的5%。

(四)生态环境遭到破环。

粘土砖在烧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粉尘污染,我县所有实心粘土砖厂均未采取环保过滤措施,而是用烟囱直排烟尘,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破环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据测算,目前我县生产实心粘土砖全年废气排放
总量约4.5亿标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约25吨,二氧化碳约9万吨,工业粉尘约2.5吨,是我县排放废气烟尘等污染物数量较多的行业之一。

(五)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一是各种设施设备年久失修,窑体开裂,私搭乱接,砖机老化现象严重,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二是所有从业人员无一参加工伤保险,一旦发生事故,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隐患;三是从业工人劳动保障措施不到位,几乎没有任何劳保设施,防尘、防灼伤无从谈起,存在从业健康的隐患;四是随着“禁实”政策逐步推开,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逐年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为低价倾销产品,普遍采取缩小砖体体积的办法降低成本,使砖的外观尺寸、抗压强度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也给建筑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

(六)监督管理缺失。

25家企业均无有效《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全部为非法生产,相关部门虽然按规定从2006年起停止了各种许可审批,但在企业非法生产进行的过程中没有拿出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打击。

三、原因分析
实心粘土砖难以禁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一)成本低价格便宜,“使用习惯”占很大因素。

一是粘土砖企业建设投资少。

每个砖厂的投资额不超过100万元,且就地挖土取材,生产工艺十分简单,产品成本非常低廉。

而一个新兴墙材企业的投资成本要在几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产品成本要高于实心粘土砖1/3以上,从而形成一边倒的格局。

二是居民的使用习惯。

“秦砖汉瓦”延续了2000多年,对习惯使用实心粘土砖居民来说一时很难接受。

虽然新型墙材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但往往不被人们了解,尤其担心环保砖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农村居民认为粘土砖是最好
的建筑材料,这种习惯意识造成实心粘土砖长期占领农村市场。

(二)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

对于农民来说,把土地租赁给砖厂,不仅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找到就业机会;对砖厂老板而言,付出微薄的土地租金,便可获得低廉的烧砖用优质粘土资源和劳力,外加各种税费极低,可谓一本万利! 据调查,制砖取土用地年租金为1万元/亩,按年产1000万块标砖规模测算,一年可净赚利润50万—80万元。

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来说,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均为八、九十年代兴办的乡、村企业,通过承包,产权方每年有1-3万元的承包费收入。

关闭砖厂就是断绝财路,为此设置障碍,对于毁田毁地烧砖的行为听之任之。

(三)新型墙体材料自身缺陷使其失去应有的市场。

一是部分新型墙体材料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不足有砌体建成后易收缩变形、保温性能较差,易破碎、不便砍削等;二是在生产、建筑设计和施工应用技术及质量管理等方面,也就是“缺乏前期介入”,即从建筑设计开始,没有把新型墙体等建筑材料优先进入市场作为重要考谅,在缺失市场消费习惯牵引的前提下,则从另一个角度失去了竞争力;三是体现在价格上,新型墙砖折标砖每块价格0.3元,要比粘土砖高8分钱以上,没有了价格优势,无形中就没有了市场,造成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四是居民缺乏新墙材的使用经验。

据调查,95%的农户建房不是有资质的建筑专业人员施工,这些人员不熟悉新墙材的性能,他们往往以新墙材有安全隐患为由而弃之。

(四)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善。

为监督、管理和推广使用新材料,澧县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只有监管权,而无执法权,常遭遇有权“查”、无权“处”的尴尬境地。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舆论宣传。

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宣传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墙体材料革新的方针政策,宣传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重大意义,消除人们使用实心粘土砖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使推广新型墙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禁止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用地,对无采矿许可证、无准产证、无照经营的生产企业依法取缔或关停;针对全县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存量大的实际,县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生产状况和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根据全县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制定逐步关闭现有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并抓好落实。

对毁田、毁堤、毁林的砖瓦企业实施关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小砖瓦企业予以立即淘汰。

(三)加大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政策。

建设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示范生产线、生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新产品、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由县财政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给予贴息和补助;生产原料中掺有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经济废渣的新型墙材,可享受免征、减免增值税、所得税政策;收取新型墙材专项基金控制粘土实心砖的使用,促进新型墙材的发展,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个人必须在开工建设前,向墙改办申请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未按规定足额缴纳的,有关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

通过征收新型墙材专项基金,提高粘土实心砖的使用价格,为新型墙材的建筑应用留出了价格空间。

(四)加强监管。

针对全县所有实心粘土砖企业均为非法违规生产的现状,县政府应责成工商、质监、安监、国土、
电力、墙改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对企业的设备设施安全、从业人员劳动保护条件、采矿安全措施等定期检查,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执法,提高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的违法成本和生产成本,使其利益空间缩小,知难而退,达到全面禁绝非法粘土砖生产的最终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