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网络诈骗犯罪的思考
摘要: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犯罪在很多领域
出现了新问题,此后各种相关的计算机犯罪层出不穷。文章主要从
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关系、具体的网络诈骗问题以及计算机犯
罪的完善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在本质上
的区别,进而对计算机犯罪的下位犯罪——网络犯罪进行深入研
究。通过计算机犯罪的有关探讨,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犯罪
的相关立法、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 网络诈骗 网络犯罪 计算机信息系统
1 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
1.1 计算机犯罪
1.1.1 什么是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非法操作所实施的危害计算机信息
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这类计算机犯罪的共同特征在于,一方面其
犯罪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内存的数据与程序),因而其他
涉及计算机的普通犯罪均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行为所实施的危
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只能通过计算机非法操作行为来实
施,以其他方法达到此类犯罪结果的,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计算
机犯罪。对计算机犯罪作上述的定义,是与我国刑法的规定向符合
的。
1.1.2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犯罪高风险的趋势将不断上升,并且涉及领域犯
罪更多样化、犯罪类型更加丰富。从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犯罪被发
现后,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犯罪的犯罪率以每年10%至15%速度增长,
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比率将达到30%。一般来说,计算机网
络的更高盛行率,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犯罪猖獗,发生率和严
重程度也相应提高。
第二,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与计算机犯罪的
高发案率相适应,未来由计算机犯罪而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也将日益
增大。有资料表明,美国每年因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在几十亿至
上百亿美元,平均每起的犯罪数额为45万美元。
第三,网络犯罪、电子商务犯罪增多,计算机犯罪国际化。计
算机网络在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完成办公、购物、邮寄等事务
的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所涉及的类型也日益广泛,网络入侵、
网络盗窃、网络诈骗、信息轰炸、传播有害信息或数据、非法盗版、
非法获取国家安全信息等都不断出现。其中电子商务领域的犯罪近
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由于计算机使我们居住的环境成为一个
“地球村”,因此计算机犯罪也日趋国际化。
第四,犯罪主体低龄化。随着计算机逐步进入家庭以及计算机
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计算机技术操作变得更加灵活和简单,计算
机犯罪的主体也趋于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可以熟练掌握计算
机,加之许多非法网吧的出现,其中相当多的涉黄涉暴情节为青少
年计算机犯罪埋下隐患。
第五,单位计算机犯罪增多。进行计算机犯罪的已经不仅限于
个人,以单位为主体进行的计算机犯罪大量存在并且有上升的趋
势。以前发生的夏普公司事件、北京江民公司事件等等单位利用计
算机实施犯罪的案件已经说明,单位计算机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
中其确实存在,并有增多的势头。
1.2 网络犯罪
1.2.1 网络犯罪的概念
什么是网络犯罪呢?有人认为,网络犯罪是对计算机犯罪的另
一种称谓。还有人把网络犯罪解释成:在网络空间内,行为人把计
算机网络当成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对于
笔者而言,我同意后一种观点。
1.2.2 网络犯罪的特点
网络犯罪的特质在于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犯罪行为的隐
蔽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犯罪危害的扩散性。
2 网络诈骗犯罪问题
2.1 网络诈骗的含义及特点
2.1.1 网络诈骗的概念
网络诈骗是指把非法占有作为目的,与传传统的诈骗活动不同,
传统的诈骗活动是行为人与自然人存在一定的沟通行为,也就是
“人人对话”。而网络诈骗作为计算机犯罪中一种高智商的犯罪形
式,行为更多的是通过人与机器即“人机对话”,在互联网上通过
隐瞒事实真相或虚拟事实的行为,达到诈骗目的。
2.1.2 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犯罪具有高科技、专业化的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使用网络的群体越来越多。以网络犯罪为手段的犯罪分子不仅掌握
面向用户的上网操作或者银行账户自动跳账、划拨操作等手法,而
且有些侵入、攻击网站和植入黑客程序的犯罪活动,犯罪分子还具
有较高专业化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水平。
渗透传播快,隐蔽性强。网络犯罪是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的,
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具有犯罪成本低、渗透传播快的特点。网
络诈骗行为的诈骗者一般没有很固定的犯罪场所,诈骗者一般不与
侵害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隐蔽性强。
犯罪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目前现代通信手段和计算机网络
已经非常普及,在低年龄段人群,对现代虚拟生活方式表现地非常
认同,他们可能是不懂法,也可能是想炫耀个人技能,或是追求刺
激,或者可能是过于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这些都可能诱使这部分
人滑入犯罪的深渊。
2.2 网络诈骗犯罪表现形式
利用网络骗取善款。在一些天灾人祸后,往往会出现一些利用
网络骗取善款的事情。这些网站虚假劝募,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和民众的同情心诈骗善款,这应该引起善良民众的警惕与警觉。
伪造网站的盗窃储户。这种情况常见犯罪嫌疑人在网上开设一
个冒充知名企业的网站,网页相似度非常之高,当用户按照提示在
网上操作后,网络诈骗行为的诈骗者就会窃取用户银行资料,实施
犯罪。
利用虚假信息骗钱。网络诈骗行为诈骗者会利用虚假身份证开
设银行账号,然后向网络用户发送“中奖”一类的虚假信息,一旦
网络用户上当,便以各种名目引诱用户交钱。
“网络钓鱼”。网络诈骗行为诈骗者利用群发垃圾邮件的手段,
引诱网络用户去登陆一些看似熟悉的网站,由于假网站做得非常逼
真,用户由于粗心的原因就会在假网站中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等,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这些账号和密码后就会窃取财务。
购物诈骗。近年来,电子商务运用广泛,在给广大用户带来实
实在在的便捷服务之余也孕育了风险,网络诈骗行为诈骗者利用假
身份证在拍卖网上注册账号,利用一些“托”进行交易换取高等级
评价,之后就会在网站上推出价格看似低廉的产品,当骗取用户购
买款后就逃之夭夭。
3 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相关措施
3.1 把加强立法作为重要举措
只有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才能有效震慑此类犯罪行为
的发生,这就需要有法可依。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
专门针对网络非法行为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执行上存在一些盲
点,因此,需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一些违法犯罪
的专门法律,为治理网络违法犯罪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进一步加强网络警察队伍建设
网络警察是保护网民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网络警察队伍建设,
有力的震慑了网络犯罪分子。但网络警察的特殊性要求网络警察须
具有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素
质,做到与时俱进。
3.3 进一步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法律意识
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网民数量的迅速加大,使网民成为巨大的
群体。但由于网络上虚拟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急需加强对网名
的教育,进一步提升网民使用计算机的法律意识,在很多案件中我
们看到的所谓“黑客”往往年龄偏小,但为了炫耀其技能,在网上
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因此,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学习使用者的教育,
另一方面对网民进行自我防范网络犯罪的普及宣传和技术培训。
3.4 进一步加快计算机软件升级与开发
预防网络诈骗犯罪一方面需要对网民进行法律宣传的普及,另
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快计算机软件升级与开发,这样才能增强系
统的自我保护能力。要注重研发产品更新技术,不给计算机犯罪分
子机会,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实现网络安全。
作者简介:
于立刚,(1977-),男,天津人,副科长,研究方向:刑法和刑
诉法。
李司杰,(1989-),男,山东东营人,书记员,研究方向:刑法
和刑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