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简要评价

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简要评价

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简要评价
拓展了金融监管的视野,有助于增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确立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本轮金融监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统筹兼
顾系统性风险和单家机构的风险,突破了以单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传统监管理念和技术,从金
融市场风险内生性、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视角赋予金融监管更加丰富的风险含义,不仅
资本和流动性等量化监管标准要反映系统性风险因子,提高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而且通过强化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安全网建设以及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弱化金融风险的跨境和跨市场传递效应,降
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本文转载自 合时代

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有所提高。资本监管改革同时关注资本数量与资本质量,扩大了资本监管的风险覆
盖面,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参与复杂业务的成本,为商业银行退出高风险业务提供了经济激励;实施严
格的资本扣除政策,提高了商业银行对外股权投资和并购的成本;杠杆率监管标准的实施,将使得商业银
行表内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趋于一致,抑制西方商业银行由并购和表外业务主导的业务扩张战略;流动
性监管标准的加强将压缩西方大型银行在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之间实现套利的空间,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
回归传统业务模式。虽然强化监管标准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盈利能力下降,但对存款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将提
高。

未能充分解决银行经营模式的根本缺陷,难以阻止金融危机再次爆发
没有触及危机的根源。本轮危机中西方银行业暴露出的资本和流动性不足只是表象,本质在于西方商业银
行经营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即日益复杂的组织体系和业务结构、过度依赖资本市场不仅导致银行过度承担
风险,而且扩大了风险的传染性。彻底解决该问题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结构化监管措施,包括:建立防火
墙安排,降低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严格限制商业银行资本投资,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
性等。即便在危机中遭受重创,欧美国家依然奉行“有效市场假说”并且不愿意损害本国金融体系的竞争
力,因而不会触及这些根本性缺陷,只能寄希望于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等事后成本机制改革来推动
金融机构审慎经营,显然不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量化监管标准偏离了预期目标。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改革过程中,由于初始改革方案对发达经济体的负
面影响较大,迫于政治和业界的压力少数国家强烈要求巴塞尔委员会不断下调改革底线,有关各方进行了
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监管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博弈与妥协的结果,“短板法则”在改革过程中发挥了相当
大的作用,导致最终方案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的改革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