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概述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国际性思潮,结构主义还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结构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的哲学思想。

20世纪50-20的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无人格的。

第四,大都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时间性。

结构主义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也一直以法国为中心,但它很快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而在西方国家流行。

二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瑞士着名的语言学家。

他认为语言是一个体系,也就是一种先验结构。

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网络,成为一个语言的体系(符号体系),这就是语言的结构。

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者与所指者。

索绪尔把同时性的语言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与历时性语言研究(作为个人现象的语言)区别开来,强调同时性研究的重要性。

同时性语言研究就是从一个时期的语言的横断面来研究这个语言,而历时性语言研究则是从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个语言。

他认为由此结合成一个结构有两种关系,一是结构段关系,一是聚合体关系。

前者是一个单词同其前后可能出现的单词的关系。

后者指一个句子中的一个词可以用另一个词置换而不会引起这个结构段不能接受。

由此可见,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是以同时性研究为基础,把言语和语言区别开来的语言体系,它由结构段关系与聚合体关系形成语言中的差别体系。

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模式成为以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索绪尔之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Chomsky,1928-)的语言学观点也对结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现象。

他把语言分为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通过提出短句结构规则和推导模式说明了他的结构与转换的方法。

他认为人有一种先天的语言生成能力(他认为这是大脑的作用),小孩由于这种能力,所以在听到少数句子之后,就可以说出他没有听到过的句子。

因此,语言生成中决定性的是生成能力,)开始的。

人类学》(他声称构建了一种反主体性形而上学和人类中心论的“新人道主义”。

四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阿尔图塞(LouisAlthusser,1918-1990)生于阿尔及利亚,194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他在《读,<资本论>》(1968)一书中把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对立起来,企图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他区分了理论实践与政治实践,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了独特解释。

他由此形成了所谓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着作还有《保卫马克思》(1966)、《列宁与哲学》(1970)《政治与历史》(1972)等。

1、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对立阿尔图塞把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形态是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的体系,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

它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中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

意识形态的实践和社会功能压倒了理论职能,因而不同于科学。

他赞成科学,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理性的批判,并主张对意识形态进行严厉的批判。

他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词本来是指“概念的发生学理论”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用以指统治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集团的思想概念和表象体系。

他企图由此证明意识形态不像科学能超越阶级利益和人们的实际利益。

阿尔图塞从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的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一生中经历了一次从意识形态的前科学状态到独创的科学体系的革命转变。

这个转变发生于1845年,成分开展于1857年以后,他把这次转变叫做“认识论上的决裂”。

他认为马克思青年时代把政治利益加到理论中间,不科学;后期着作《资本论》讲到了资本主义的结构,因而是科学。

他还以反对经验主义的名义反对反映论。

认为经验主义模糊了思想对象与实在对象的区别,知识是理论实践所制造出来的,23阿尔图塞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大成就就是把资本主义理解为没有主体的过程。

他还认为社会的各种结构的联系与各结构轮流占有主导地位,以及“归根到底”由经济这个成分决定的说法,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解释。

五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生于巴黎,在那里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并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医疗活动。

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也把精神分析的医疗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由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新的解释。

他的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弗洛伊德的里必多学说的新解释。

他在俄的浦斯情结之外提出了“镜像阶段”。

该阶段是婴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活动,揭示出了里必多的精神活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总是对外界保持一种疑问状态,通过想象和对幻想的事物的反省,形成他对世界的了解。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婴儿通过想象与外界建立了一种双元对立关系,这也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的结构,这就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婴儿最初的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了。

他还把这种双元对立关系运用于说明人的个性的形成。

人的个性分为想象、象征和现实三个层次。

想象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所知觉的和想象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像。

象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所说的“能指者”。

象征的结构决定了主体的是非善恶的原则与人的行为的准则。

现实的东西是由想象的东西与象征的东西结合而成。

在象征的东西限制之下所实现出来的想象中的要求就是现实的东西,这就是人的个性中能够实在存在的东西。

“按论。

“《儿1970)。

到平衡,主体与客体不适应就产生了不平衡,通过适应过程,又达到了平衡。

因而智力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还论证了结构的整体性3、转换性和自调性。

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具有有机联系,整体与其部分都服从内在规律。

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语言按照它的转换规律,由旧的句子转换出许多新的句子。

自调性是说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整,并不借助于外在因素,所以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

总的说来,发生学结构主义是新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一个中间阶段。

结构主义主张有一种固定的结构,后结构主义则认为结构是流动的、变化的、不固定的。

发生学结构主义正是从发生学来说明结构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为流动的结构论奠定了基础。

七巴尔特结构消融论与文本批判论巴尔特(RolandBarthes,1915-1980)主要研究文艺理论,不把文艺批评和社会性研究结合起来。

他曾同意萨特的观点,以后转向结构主义,后来又批判结构主义,提出了一种取消结构的分析文本的理论。

主要着作有:《作品的零度》(1953)、《论拉辛》(1964)、《批判与真实》(1960)、《S/Z》(1970)、《文本的喜悦》(1973)。

文学的“零度‘是指离开对现实的确切描写的文学态度,主张去掉文学中的华丽修辞以及不必要的结构而找出其“无意识的原型”。

这个理论就是结构消融论。

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文学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的统一体至少有两种记号系统第一种是由所指者、意指作用和能指者这三个层次所组成的语言交流系统;第二种就是文学系统。

他认为我们读一个作品时,总要追求作品文字后面的意义,甚至第一次读时是一种理解,而第二次读时又寻到了另一种理解。

这样,”,德里达(在德里达看来,“解构”就是消除和分解结构。

这里的“结构”实质上是指西方文化之“根”,即“逻各斯中心主义”。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就是这些隐喻或换喻的历史。

它的原型是将“存在”确定为“在场”。

它将证明,所有这些与根本法则、原则、或中心相联系的名称都提示着某种不变的存在。

他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在场的形而上学与语音中心论的结合体,它意味着语言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和存在。

传统哲学总是将存在规定为在场,寻求确定的基础和第一因。

而语音中心论则是指一种把语音或言语作为语言之本质的语言观。

它认为鲜活的言语比不在场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思想。

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要是通过批判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来进行的。

他认为索绪尔囿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束缚,坚持将差异局限在语言系统之内,认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者一一对应的纵向关系,能指被认为是反映或控制了意义,也即“再现”了所指。

德里达力图打破这一纵向关系,用能指与能指之间的横向关系。

他认为语言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参照的系统,酷似一种漫无头绪的游戏,各种因素在其中互相作用、变化,所有的因素都互为“踪迹”。

德里达进一步否定在场和中心,认为在场和非在事实上都不是独立自主的,每一方都在唤起、暗示、激发、需要另一方,在场和非在是相互延异、相互替补和互为踪迹的。

延异表示在场延搁到非在,同时非在又延滞了在场。

撒播表明了每篇文本的意义的不自足性,或者标志着一种不可还原的和生生不息的意义的多样性。

踪迹既是一种在场,又是一种非在。

因为踪迹意指受到磨损而残存下来的东西,意味着半隐半现的标记。

说它在场,是因为它已经存在;说它非在,是因为它曾抹去。

因而,踪迹就是延异本身,它在“在场-非在”的游戏中起作用。

但是,这种游戏是没有中心和原因的,它是一种符号之间“替补”的活动。

这种替补活动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文本不再是一个业已完成的集子,而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网状结构,是由各种踪迹织成的织品,这织品不停地指出其自身之外的东西,指出其他起区别作用的踪迹。

福柯()、《知1制和技术日臻完善。

福柯认为现代理性是一种强制力量,他集中关注个人在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会主体。

在古典时期,人的理性从神学束缚下被解放,它试图在一片混乱和狼藉中重建社会秩序。

它用知识系统和话语实践来区分和规范各种经验形式。

启蒙的理性神话用“求全求同”的虚妄来掩饰和压制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殖性。

福柯用不可沟通性、差异性和离散性来对抗现代性的理性压抑。

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场定义为“知识考古学”。

这一考古学方法既不同于解释学方法,也与结构主义划清了界限。

福柯认为那些组装我们话语理性的各种规则并不是普遍和不变的,它们都将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并且只对特定时期的话语实践有效。

这些规则只是知识、知觉和真理的历史的先验条件。

它们构成文化的基本信码,即知识型,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里各种经验秩序和社会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