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分类研究现状及典型菌群分析

微生物分类研究现状及典型菌群分析

第10章 微生 物 分类研究概况
Streptomyces sp.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主要内容
微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典型菌群 极端微生物和古菌 真菌的分类及典型菌群 病毒(自学)
一、微生物分类的目的意义
▪分类、命名和鉴定是分类学中相互关联的三要素
✓分类(classification)的目的是将所有的生物按其相似性进
菌型(form) 曾用作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 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 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 异型Pathovar等
菌群(group) 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渡类型的菌种, 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 肠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
菌 株(品系)
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或纯分离物Pure isolate都可称为某菌种 的一个菌株
物种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 强调遗传型纯的谱系 菌株与克隆概念相通 不同菌株间大同小(生化性状、代谢产物)异 遗传型纯,当突变时需要重新标注新的菌株名称 菌株名称的标注 名称可随意确定:实验室、产地、特征,数字编号
行归群,并依据各群间亲缘关系的源自切程度排列成一个等 级系统。该系统应尽可能反映各生物种群间自然的系统演 化关系,每个种群在这个系统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
✓命名(nomenclature)是按照国际准则给每个物种一个(惟
一的)公认的名称,以便于科学界的交流和避免物名的混 淆。
✓鉴定(identification)是确定一个新分离物的特征,并将其
亚种
关于“属(Genus)”
属是种的高一级分类阶元,通常包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或关系密切的种。Goodfellow和O’Donnell(1993)认 为DNA的G+C mol%差异≤10%~12%及16S rRNA的序 列同源性≥95%的种可归为一个属。
种和属是一个物种所必须具有的属性,一个生物个体的 名称则是属名加种的形容词。
归属于已存在的分类单位中的过程。
▪ 分类学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物种的系统,这需要基于大量
的已知特征的生物个体,而且这些个体应有一个公认的 名称,这个系统也为新分离种的确定及新物种的发现提 供指导。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 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位(单 元)或分类群(taxon)的科学。
分类:宏观的战略工作 鉴定:微观的战术性工作 命名:开拓性的创新工作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典型菌群
(一)原核生物分类中采用的分类单位
主要分类单位
次要分类单位
界 Kingdom
门 Division
亚门
纲 Class
亚纲
目 Order
亚目
科 Family
亚科
属 Genus
亚属
种 Species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的四个水平
细胞形态和习性水平 细胞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生长
细胞组分水平 细胞壁成分、氨基酸库、脂类、醌类
蛋白质水平 氨基酸系列分析、凝胶电泳、免疫标记技术
菌株名称
菌株名称=属名+种的加词+菌株代号,菌株代号可随意 用字母、符号、编号或字母加编号等自行决定
实例
大肠杆菌K12菌株 E. coli K12 E. coli O157:H7:致病性,抗原特征 Bacillus subtilis AS 1.398:产蛋白酶
Bacillus subtilis BF 7658:α-淀粉酶 产黄青霉P. chrysogenum NRRL-Q176 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ATCC 29521 模式菌株 菌落、菌株、菌苔、斜面、菌种、培养物、克隆、分离 物、纯培养物
▪ 1999年由Geoge Garrity编辑出版了《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
册》第二版,其分类系统完全按16S rRNA系统发育研究重 新编排,分31部分,描述了869个属和4928个种。
《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1991年由Balows主编《原核生物 》 以核糖体RNA序列同源性为基础, 首次建立了真正的系统发育树
▪亚种(subspecies)/变种( variety,×):
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种不同的种称 为模式种的亚种/变种。
▪菌株:(Strain) 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
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 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
(三)原核生物的多相分类
多相分类(polyphasic taxonomy)由Colwell 于1970 年提出,指利用微生物多种不同的信息,包括表型的、 基因型的和系统发育的信息,综合起来研究微生物分 类和系统进化的过程。
多相分类包括:传统分类、化学分类、分子分类、数 值分类等,是目前研究各级分类单位的最有效手段, 可用于所有水平上的分类单位的描述和定义。
关于“种(Species)”的几点说明
种:凡是与典型培养菌(type culture)密切相同的其 它培养菌统一起来区分为细菌的一个种。 (伯杰氏手册) type strain, type species
种是分类等级的基本单元,在概念上有下列认识: 1987年国际细菌分类委员会颁布,表观特征高度相 似,DNA同源性≥70%的菌群可定为一个种。 1994年Embley和Stackebrandt认为当16S rRNA的序列 同源性≥97%时可认为是一个种,但多相分类研究认 为一个种的确定不应只依据一个单一的标准。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
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是本系统的综合和标准,由美国微生 物学会发起编写,最初指定David H. Bergey作为编委会主席, 于1923年出版第一版,1994年出版了第九版。
▪ 手册依据表型将细菌划分为33群,将所有细菌归属为原核
生物界,并分为4个门: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 疵壁菌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