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规划现状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现状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 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加以阐述,在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强调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对如何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望对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城市规划区域性生态环境城市风貌一城市规划的定义1原有定义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新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并且日趋严重。

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存在忽视和误解。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力的根本所在。

城市规划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

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必将给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现状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总结一句话即为: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令人苦恼、彷徨的问题也伴随而来。

仇保兴认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

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2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

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3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4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中传承着城市文脉的历史古建筑和遗迹受到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动人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5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6规划监督约束机构软弱,违法建筑严重泛滥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建筑的蔓延现象。

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集体土地未经征用就进行开发建设,再加上与腐败现象相勾结的城郊“圈地风”,造成违法建设呈愈演愈烈之势。

7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房子成批盖起来了,但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这种先盖房后修路、再修下水道的错误建设时序,造成污水横流,建筑垃圾遍地,绿地大量被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8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9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而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则被搁置一边。

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

10中小城镇规划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小城镇选址不合理,只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缺乏产业支撑,使得小城镇发展脱离了周边村庄,缺失了为之服务的集聚功能。

四存在问题1法制观念淡薄,领导决心不够目前,在城建规划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有些法规虽已出台,但执法力度不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2规划落后,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许多城市建设中,规划上往往选择最大化。

仅仅强调以城市为主,为建筑而规划。

规划方式也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常常建设起较为落后的城市。

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常常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3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取代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包括了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环境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主体,毋庸质疑,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许多城市已经把单纯的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唯一目标,把城市发展规划简单的看作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完全忽视了城市的其他功能,忽视了城市作为一个社会载体所应承当的历史责任,甚至有许多政府官员也单纯以gdp增长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唯一指标。

结果,虽然城市经济有所发展,但城市整体功能低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经济整体效益差,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4忽视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事实证明,一个城市要想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摄人心魄的魅力,必须善于营造自己非凡的城市特色,必须捍卫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命脉。

如果说天赋的自然条件无法求取,也无可更改,那么历史文化的积淀,则是城市品位赖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城市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惜的是,眼下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苦于千城一面,无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难以寻找到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规划普遍缺乏个性特色。

5城市发展规划缺乏空间概念,区域协调性差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各个地区尤其是各个城市都把结构调整作为本市经济起飞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把高、新、尖产业作为本市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大肆建立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完全没有考虑本市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只是将眼光落在自己一个城市上,而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则,使得地区间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情况十分严重,尤其是城市之间为了本市的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抢夺资源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几乎任何方法无不用企及,结果导致无效竞争泛滥,产业集中度过低,不仅削弱了我国城市的总体实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成为影响城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五解决我国城市规划问题的途径和建议1、加强有关法规建设,执行时领导要有决心许多城市法规要制订。

城市规划出台后,存在的问题应依法解决,做到有法必依。

优秀的规划方案、有效法规,领导必须下决心执行。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看领导有没有决心。

2、规划走在前面,促进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选择应该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要以人为主。

规划方式应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要注意保护环境,想方设法,努力使基础设施建设总是走在经济发展前面。

3、规划要结合实际、指导实践,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规划要搞好,就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几个方面:保护好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尤以保护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最具有关键性。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等于没有灵魂,如果没有古老建筑,等于没有历史。

4、强化整体,突出重点城市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必须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在准确把握国情、市情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环境发展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制定一个总体发展目标。

同时,以总体发展目标为依据,根据各方面和各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突出重点,规划出具体的单项发展战略。

使得各项发展规划紧密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基于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城市文化、政府意识、市民素质、公共服务质量正在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

一切都在说明,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前途的。

而且一个城市的特色不仅来自自然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在于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民俗风情、城市功能定位和地域人文精神。

如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不能充分体现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城市功能定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本原则,我们就有可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放逐自己的文化、浇灭城市文明传承的火种,丧失自己的城市特色。

6、注重规划的区域协调性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过分推崇城市增长极模式,有意淡化区域整体观念,甚至把二者严格对立起来,说到底就是不科学的“政绩观”在作祟。

一方面,科技化和信息化促进了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了城市的空间扩散能力,使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得以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加快,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各项管理法规日渐完善,区域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工作难度加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避重就轻、突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自然偏好增长极模式。

但是,没有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意识,缺乏区域整体规划观念,就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城镇体系,也就不可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就不可能有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因此,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一方面要统筹城市和区域发展,把城市发展规划置于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思考,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去规划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网络联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模糊城乡地理和经济界限,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同时,要优化城市组合,整合城市资源,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城市群和都市连绵区,强化城市功能,合理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增强产业竞争力。

六结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

城市规划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