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在任何国家、任何一种体制类型的经济中,中小企业都是一股重要而活跃的力量。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以其对生存环境的应变能力,向人们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但是繁荣市场最活跃的生力军,而且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作为一支新生的经济力量在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中小企业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可以说中小企业是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生力军之一。
中小企业是与本行业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
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
一般来说,数量指标是利用企业的资本金额、销售额、雇用人数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质的指标主要是指从遵循经营学的角度,能反映企业经营本质特征的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
第二,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促进作用。
一是表现为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
二是表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促进了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近程。
第三,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无论国际上的经验,还是近年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实践,都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就业的主渠道。
中国中小企业不仅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中小企业在保证中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如果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那么中小型企业在当今社会发展下,是具有什么特点:(1)生产规模小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也相对困难,因此生产规模扩张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近几年来,技术方面的变化令人瞩目,一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办出了特色,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在美国硅谷和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尽管生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少,但其技术含量不低,有些还在纳斯达克或其他二板市场上市。
(2) 数量大,分布范围广。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1999年美国有中小企业3 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2000年中国有中小企业3 98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如日本、美国在制造业方面中小企业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和98%,发展中国家也差不多如此。
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方面,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领域无所不在。
(3) 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中小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和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
当经济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跟上时代步伐,很快转向,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反映优势。
(4) 竞争力弱,寿命短,停业破产率较高。
然而,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却不是一翻风顺的,众多的中小企业充满曲折和艰难。
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注销或自然消亡,同时也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诞生,能够做到长盛不衰的实在微乎其微。
是什么原因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呢,其间肯定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的。
就其中小型企业本身来说,也就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因素的内因分析(1)目光短浅: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家头脑中,企业目标却被大打折扣。
好多人把赚多少钱定为目标。
以利润和资产为目标,往往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2)独断专行:在中国中小企业家队伍中,专制独裁、强人政治人物为数不少。
在经营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或在企业初创时期,这种领导风格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提供做出大刀阔斧经营决策的环境,为企业尽早积累原始资本。
但当公司进入成长、成熟期后,管理层就特别需要依靠懂得现代管理科学的专家来从事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管理。
不少国内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都依赖于企业领导人的决策和能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十足,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
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曾导致国内一些中小企业领导层出现缺位,造成企业在第一把手离任后经营状况全面下滑。
(3)缺乏诚信:一些中小企业家在商业交易中经常采取欺骗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国内媒体披露的令人震惊的案例告诉我们,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股民和诈骗民众等经营手段己经成为一些企业发财的重要途径。
就其外部因素来说也有很大影响作用。
具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外因及其特殊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体制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而予以全面禁止。
从1978 年——1992 年间,还存在非公有经济姓资还是姓社之争。
直到1997年9 月中共十五大才明确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2)、政治法律问题:相对于经济体制,政治法律与经济体制似乎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市场体制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确定的,上层建筑给经济体制同时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和不利影响。
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法于18 世纪掀起的资本主义革命,却是先有较为发达的商品市场及商人与资本家兴起,然后才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这就决定了政治法律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与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对企业的影响的截然不同。
但有些共性的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比如,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就是优先考虑市场的公平、自由。
(3)社会文化因素: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往往根深蒂固的烙印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国民思想中,从每一个方面都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其一,有着悠长的文明史,社会文化的继承性很强,深受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及中庸思想的影响;其二,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性和吸取性也很强,从而也使中华文明有着博采众长的特性;其三,个体对大众文化有着高度的盲从性和忠诚性。
特有的中华文化特征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那么在中小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中小企业所选择和坚持的管理、发展战略能否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鼓励创办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准入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民间投资增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981年到2001年,民间投资从165亿元增加到14305亿元,投资比率从18.1%提高到38.4%,年均增长25%,比国有投资的年均增长率高出7.2 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以比较少的资源获得较高的增长,充分说明它的投资效率比政府投资效率要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
2004 年 3 月宪法修正案在全国人大通过,对现行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作了重要修改,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等等。
国家鼓励个人创办中小企业的法律——《个人独资企业法》2000 年1 月1 日正式施行。
《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意义深远。
国家在相关政策方面的出台为中小企业的顺利成长铺平了道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
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遇,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1) 企业战略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冲击,这就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企业战略要有前瞻性,把握变化的基本趋势,特别是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要有足够了解。
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需进一步创新,将自己的发展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走出买方市场下低水平竞争的传统发展模式。
二是要求企业战略有灵活性,针对外部环境的突发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计划,因为发展的机遇总是蕴藏在危机中。
(2) 重视细分市场的选择。
竞争与盈利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主题,而中小企业进入的市场通常是进出壁垒较低的市场,这种市场也是竞争最为激烈、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市场。
要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中小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即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寻找特定的细分市场。
因为在相对较大的产业中总会存在利润率相对较高的特定市场,这种市场的总体规模不一定很大,但获利却相当可观,而有能力并适合进入的企业相对较少。
对中小企业来说,特定产品市场的选择远重于进入产业的选择。
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明确自己的特定目标市场,走“小而精、小而专”的发展道路,保持和提高在一个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
(3) 深化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是要选择好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制度模式,而不宜脱离企业实际,简单地照搬“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注重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三是要重视信用管理,提升企业信用价值,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4) 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对外协作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令市场更加广阔,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扬长补短。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提高对外协作能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效地协作,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可以保证中小企业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并可以从与其协作的大企业获得技术帮助、资金援助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三是走中小企业的联合之路。
以联合的力量克服单个企业势单力薄的局面,共同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将成为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5) 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日益表现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中小企业必须对这一趋势有足够的认识,针对企业实际,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保持并提高在所处供应链中的优势。
通过提高企业的效率,进而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