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3引言‥‥‥‥‥‥‥‥‥‥‥‥‥‥‥‥‥‥‥‥‥4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能力‥‥‥5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6 (三)沈从文经历的血腥场面使他的心灵积淀了沉痛的隐忧‥‥‥‥‥‥‥‥‥‥‥‥‥‥‥‥‥‥6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6一、追求意境美‥‥‥‥‥‥‥‥‥‥‥‥‥‥‥‥7二、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7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8四、侧重人物心理的描写‥‥‥‥‥‥‥‥‥‥‥‥9结语‥‥‥‥‥‥‥‥‥‥‥‥‥‥‥‥‥‥‥‥‥11参考文献‥‥‥‥‥‥‥‥‥‥‥‥‥‥‥‥‥‥‥12感谢词‥‥‥‥‥‥‥‥‥‥‥‥‥‥‥‥‥‥‥‥13试从《边城》浅析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摘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极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具,他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湘西神奇、优美、自然、和谐的山光水色和异样的民俗风情,而他也因为别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并且成就了他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
沈从文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作品本身吸引人之外,与他的创作的风格也是分不开的。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集聚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沈从文的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更能说明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边城》是沈从文的艺术殿堂,是沈从文实现自身理想的舞台,这里没有所谓的阶级,没有所谓的正确与错误,有的只是人内心的一种渴望,有的只是人对美好品德的一种向往。
在《边城》中,你不仅能看见沈从文的美学思想,也能看见他独特的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艺术特征引言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奇葩,他特立独行,坚持自我。
在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的时候,沈从文却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1的人性之“常”。
他自己也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2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李“供奉的是‘人性’。
”3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喜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性,讴歌了古朴美好的人性。
在沈从文笔下的人都是美好而健康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沈从文看到了城市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不仅冲击了人们的肉身,更是冲击了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与美好人性,所以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为即将失落的人性美留下一曲沉痛的挽歌。
沈从文是多产的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但主要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一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
但我觉得沈从文的第二类作品写得更出色,而沈从文自己也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乡人情节和乡土情结共同孕育了沈从文的文学涵养,使得他能够坚持不懈,而成就非凡的成功。
沈从文的《柏子》、《山鬼》、《丈夫》、《萧萧》等都是经典的短篇小说,而代表作《边城》则是带着人性美的中篇小说,《长河》是沈从文的长篇代表作。
沈从文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光集子就有30多个,那么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他的创作运用了哪些艺术特征呢?那好,我接下来就以《边城》为例来分析一下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1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一十八日》,《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254页。
2沈从文:《创作杂谈•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10页。
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42页。
一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上推陈出新,既继承了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思想,又跳出了思想的束缚,在不谈政治经济的情况下,专心致志作真、善、美的文章。
在沈从文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并自成一派。
而我要谈的便是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在写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明沈从文为什么会有与当时潮流不符的优秀文章出现。
我想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的。
沈从文从小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湘西又这不一样的情感,也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记忆才使他坚持不懈,把他所知道的湘西搬到纸上,并表达了他美好的美学思想。
在沈从文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沈从文对湘西土地的热爱与对湘西人民的无限眷恋。
沈从文描写详细的秀美清幽的田园风光,描绘具有原始气息的风土人情,让人们一点一点地感受湘西的美好,了解他的“桃花源”。
在这里,有一群充满最原始欲望的淳朴厚实的农民,他们健康、优美、善良、向上,他们没有被历史这个大染缸染上五彩的颜色,就像一幅幅宁静和谐的山水人物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
(一)青山绿水孕育了沈从文对美的感受。
沈从文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处,土家、苗、侗、汉等民族在此杂居。
这里风光秀丽,环境优美。
青山绿水养成了他特殊的气质,也使他富于想象。
小时候,沈从文经常逃学,跑到山上,山上的一切都那么地吸引着他。
山上沙沙的松涛声,让沈从文享受到的大自然的音乐盛宴;“叮咚叮咚”的山泉声,让沈从文的心灵得到洗涤;那姹紫千红的花海,让沈从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许就在逃学的不知不觉之间养成了他仔细观察、细细体味的性格,同时养成了他对美的感受能力,使他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读他的文字像被带入了一幅幅山水画中,这些画色彩明丽、水波荡漾、山峰棱厉,它们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浩渺无垠,时而如密锣鼓点,它们不是图片,而是电影,甚至就是身边的水上人家,光、声、色都全凸显了出来。
由木材累积的吊脚楼上一个敞着怀儿的女子,声音好听得像转过了几道弯,委委屈屈的表情,红着眼儿伏在窗框上喊:“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来……”那声音就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也酥了骨头,只觉得是黄莺鸟儿在啼鸣,悦耳动听。
而沈从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吊脚楼,也常常在我的梦中萦回不去。
水的灵动,成就了沈从文行云流水的文字。
你不难发现沈从文的文字轻快、明丽、打动人心。
他那些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在船上写的信儿,当信儿夹带着画儿,穿山过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
他那些痴话不显山不显水,可你依然心儿颤动。
在船的颠簸中,依然用歪歪扭扭的字来写信,在信中你会被他的深情打动,留下心儿在颤抖。
山的沉稳,养成了沈从文稳健的性格。
在文革中,沈从文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他还是咬着牙,硬是挺了过来,没有被苦难打到。
那时他被分配去扫女厕所,这是一种歧视,是一种侮辱,可是他还是乖乖的去执行任务。
这不能不说是他沉稳如山的性格帮他度过了难关。
试想一下,如果沈从文是一个冒进的人,那他肯定会死于批斗之中,而中国文坛的一颗明星即将陨灭。
二)母亲的教诲对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五岁进私塾4,八岁起就经常逃学。
如果按这样的情况下去,那中国文坛则会失去一员大将,会失去一位风格特立的大家,那无疑会是中国文坛的一大遗憾。
好在沈从文有一位富有才气与胆识的母亲,他的母亲在沈从文四岁时便教他识字,认识药名,同时教他思考和果决。
对于沈从文逃课的不良行为,他父亲十分愤怒,还说“若再逃学说谎,便砍去我一个手指”,但母亲却没有太多的苛责,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他。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很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
”所以我的很多知识都是母亲教授的,而她的见闻也让我钦佩。
“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
”沈从文也说:“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5在沈从文十五岁时,沈从文母亲怕儿子这样下去会毁了,于是便叫他参军了。
这也是沈从文家的一个惯例,也可以说是所有凤凰籍男子的义务,他们有从军的义务与责任,这与湘西尚武是分不开的。
沈从文从军,经历了许多的事,这无疑增加了他的阅世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
(三)经历过的鲜血淋漓的血腥场面,使沈从文的心灵积淀了沉痛与隐忧。
在沈从文生活的凤凰县,那里的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压迫,而从小面对这种情况的沈从文总觉得心情沉重隐痛。
在这里他看到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
在沅州东乡清乡时,清乡队伍“杀了那地方人将近两千。
怀化小镇上也杀了近七百人”6,沈从文经常面对生活中的鲜血与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再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个人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而要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更是与他的经世阅历分不开。
上面我简略的介绍了沈从文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下面我就回归正题,谈谈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二读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无一不是透着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
沈从文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就成就了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在看沈从文的作品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也想过一下这种牧歌式的生活。
沈从文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景物身上,所以我们看得景物不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
4对于沈从文到底几岁进私塾的,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五岁,有说六岁,也有说八岁的,这里说五岁,是根据《在私塾》一文推出来的。
5沈从文:《我的家庭》,《从文自传》,金川E书。
6沈从文:《从文自传•清乡所见》,《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159页,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版。
一、追求意境美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使之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
这应证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7沈从文最擅长描写的是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愿写“一摊血一把眼泪”,却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
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
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散文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