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优势陷阱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区别

比较优势陷阱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区别

比较优势陷阱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区别一、静态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陷阱的生成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关注静态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等学者从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比较优势,强调先天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比较优势无法动态演变; 二是关注动态比较优势,亚当·斯密关注分工以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后天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因而比较优势可以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也称为动态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生产或成本上的相对优势,技术是外生不变的。

比较优势陷阱的较为普遍的定义是这样的:“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完全按照比较优势, 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 虽然能获得利益, 但贸易结构不稳定, 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不同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中。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发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成果,主要研究的是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福利的影响。

国外现有的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要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基于其他因素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这里的“要素变化”包括两方面含义,即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某类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

学者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提出的“反向贸易效应”,考察了要素可以跨国流动情形的效应,证明了要素的跨国流动会改变各国的要素存量和相对要素价格,进而改变其贸易结构。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之“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技术由外生变量变成内生变量,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研究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

此类分析框架同时综合了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从动态角度研究技术的进步对贸易模式和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类则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除了研究技术变动怎样影响贸易和经济增长外,还将技术发展作为科学研究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除了要素变动和技术进步两个基本因素,许多学者还从其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动态比较优势思想。

巴拉萨(Béla Balassa)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了“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并进一步形成“阶梯比较优势论”,预期各国的比较优势模式及出口商品的结构会随着生产要素的积累而不断地发生改变。

史蒂芬·瑞丁(Stephen Redding)也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根据现有的在低技术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或重点发展其现在不具优势但具有生产率增长潜力、并且有可能在将来获得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

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约束,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适当地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这样能同时促进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利益。

三、差异分析
(一)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缺陷分析
面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发现在现实世界中其假设前提已经改变,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已具有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是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
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产业存在垄断竞争,比如在IT行业,微软、IBM等巨头垄断该市场,这可能会引起贸易福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均衡分配。

(2)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假定规模报酬不变,这一前提也不一定正确。

当今,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规模报酬递增已成为某些行业特征,规模经济显示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3)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忽视对外贸易对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制度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只着眼于眼前的优势,不注重培养动态比较优势和长远利益,因此不可能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各国的贸易实践,反而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4)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假定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现实情况是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获取资源,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的效率降低。

由于以上不适应性,执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事实上,许多出口丰裕要素产品的国家不仅没有富起来,有些反而变得更加贫困了;贸易条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正是因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未能引领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与富裕,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国进行国际产业定位中的指导意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甚至认为比较优势是陷阱,是妨碍产业结构
升级的桎梏。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没有厘清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

(二)两者联系与区别
从方法论上讲,比较优势陷阱的根本缺陷在于静态地观察问题。

静态地说,就好像说制鞋子特强的人专门制鞋,而把帽子留给较弱的人去做,固然可以增加财富总量,甚至也可以对双方都有利;但从动态来看,制鞋与制帽子是相关的,由于制鞋者生产率高,换得的财富更多,更有条件去改进生产技术,连带地使他的制帽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使制帽者完全丧失比较优势,丧失改进制帽技术的可能性,于是只好沦落为制鞋者的小伙计,或者靠变卖祖先留下的土地、矿产和金银字画度日。

现实经济活动不可能回避利益,历史更不可能是静止的。

因此李嘉图的静态自由贸易理论就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一样,与现实完全背道而驰。

学者李斯特认为动态的生产力比静态的财富更重要,这击中了斯密和李嘉图在方法论上的要害。

“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

一个人可以据有财富,那就是交换价值;但是他如果没有那份生产力,可以产生大于他所消费的价值,他将越过越穷。

……由此可见,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从发展国家生产力出发,李斯特指出斯密的外行:“这个学派只是由于对生产力的性质没有做适当研究,对国家情况不作综合考虑,因此对于农工商业、政治力量和国内财富做等比例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特有各工业部门取得充分发展时这种工业力量的价值等方面,就格外地不
重视。

它所犯的错误是,将工业力量与农业力量作等量齐观,谈到劳动、自然力量、资本等等时只是作概括的叙述,没有考虑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利益理论的缺陷/,载.经济研究/,1997(6)
[6]林毅夫.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