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统计学-企业经营要素计统计

企业统计学-企业经营要素计统计


工资总额(万元)
x0 f0
26
x1 f1
66
x0 f1
60
22.8 25.2 24
合计 1600 2500 —
— 48.8 91.2 84
报告期总平均 工人工资
x1
x1 f1 f1
基期总平均 工人工资
x0
x0 f0 f0
假定总平均 工人工资
x01
x0 f1 f1
912000 364.8 2500
项目
计量单位
数量
全日缺勤 全日停工 全日非生产 非全日缺勤 非全日停工 非全日非生产
工日 工日 工日 工时 工时 工时
400 300 120 1200 680 360
要求:根据资料计算工人出勤率、作业率、 制度时间利用率
解:第一步,计算平均人数: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 (380+420)/2 = 400
— 48.8 91.2 84
报告期总平均 劳动生产率
x1
x1 f1 f1
912000 2500
364.8(吨 / 人)
基期总平均 劳动生产率
x0
x0 f0 f0
488000 1600
305(吨 / 人)
假定总平均 劳动生产率
x01
x0 f1 f1
840000 2500
336(吨 / 人)
1. 11 1. 39 80%Biblioteka 1.3 1. 53 85%
全员劳动生产率总变动情况为:1.3-1.11=0.19吨/人
其中: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得全员劳 动生产率提高为(1.53-1.39)*85%=0.12吨/人
其中:由于工人所占比重变化而使得全员劳动 生产率提高为(85%-80%)*1.39=0.07吨/人
336
绝对数分析: x1 x01 364.8 336 28.8(元 / 人)
平均工资结构 变动 影 响 指 数
x 01 336 100% 110.16%
x0
305
绝对数分析: x01 x0 336 305 31(元 / 人)
• 绝对数体系:
企业工资统计
• 一、企业工资总额的含义及统计原则 • 企业工资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
月)内,实际支付给全部企业劳动者的劳动 报酬总额。 • 企业工资总额统计应遵守的原则: • 1、应与企业劳动者人数统计范围相适应; • 2、工资应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性质的 支出; • 3、 应按实际发放数额统计。
报告期劳动力人数
• (二) 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 1、工人在全部劳动力中比重的变化对 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 这种分析是通过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 劳动生产率和工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三者的 经济联系: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工人劳动生产率×工 人占全部人员比重
0.19=0.12+0.07
请同学们归纳因素变动的主要情况
某企业某月有关资料如下:


基期
总 产 量 (公斤) 月实际工作工时数(工时)
月平均工人人数 (人)
12000 16000 100
报告期
16000 20000 100
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工人时劳动生产率和劳 动时间利用情况的变动,对工人劳动生产率 变动的影响。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 66000-300*8-680-360 = 61600(工时)
第三步,计算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出勤率
=
出勤工时数 66000
制度工时数
=
70400
= 93.75%
作业率
=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 61600 66000
=
93.33%
制度工时利用率
的上升了19.61%,人均产量增加了59.8吨。 这一变动是由两个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其 中由于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总平均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57%,人均产量增加了 28.8吨;由于各企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使总平 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16%,人均产量增加 了31吨。
练习

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 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 的,因此,掌握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应 首先掌握各种劳动时间的总量指标。
劳动时间总量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率 作业率
制度时间利用率
已知某厂四月份月初生产工人380人,月末4 20人。该月份公休日8天,实行一班制(8小 时)生产,其劳动时间统计资料如下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指标 技术投入指标 劳动对象要素指标 劳动资料要素指标 劳动力要素指标
• 1、劳动力:指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及管理活动的劳动者。
• 内容:劳动力数量、构成、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的使用等。
• 主要指标:包括劳动力数量、构成、素 质指标;劳动力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 产率和劳动效率指标以及劳动报酬指标。
公式表明,平均工资的高低受到两个因素的 影响,一个是各组工资水平 x,一个是各组 的人数f。
当对平均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时,也是从对这两个 因素的变动分析来进行的。即平均工资的变动受到 各组工资水平的变动和各组人员结构变动的影响。
对平均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建立的指数体系如下:
相对数 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


要求:对两个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总平均变动 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所需数据计算如下:
企 工人人数 劳动生产率

f0
f1
x0
x1
甲 650 1500 400 440 乙 950 1000 240 252
产 量(万吨)
x0 f0
26
x1 f1
66
x0 f1
60
22.8 25.2 24
合计 1600 2500 —

基 期 报告期
总 产 量 (吨)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 其中:工人平均人数(人)
500 450 360
650 500 425
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和工人在 全部职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根据资料计算相关指标如下:
指标
基期
报告期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人劳动生产率 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
在两个方面: • 1、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分析劳动生产
率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 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报 告期劳动生产率 – 基期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劳动力平均人数
• 2、产量一定条件下,分析劳动生产率 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
• 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
报告期产量 基期劳动生产率
绝对数体系
x1 f1 x0 f0 ( x1 f1 x0 f1 ) ( x0 f1 x0 f0 ) f1 f0 f1 f1 f1 f0
总平均指标报 告期比基期增 减变动数值
各组平均指标的 变动对总平均指 标变动的影响值
各组数量指标结构 的变动对总平均指 标变 动 的 影 响值
实际生产工时数 = 制度工时数
= 61600 = 87.5% 70400
四、劳动生产率指标
• 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劳动者生产产品的能 力或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有正、逆指标之 分,其具体含义有区别,但其经济意义一样。 学习本部分内容,重点掌握劳动生产率变动 的分析方法。
• (一)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生产经营成果分析 •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生产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
488000 305 1600
840000 336 2500
平均工资
x1 364.8 100% 119.61%
可变构成指数 x 0
305
绝对数分析: x1 x0 364.8 305 59.8(元 / 人)
平均工资 固定构成指数
x1 364.8 100% 108.57%
x 01
根据三者的经济联系建立指数体系: •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 工人劳动生
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
绝对数体系:
例:有关某企业资料如下:
企业 工人人数(人)
基 期 报告期

650 1500

950 1000
劳动生产率(吨/人) 基 期 报告期
400
440
240
252
合计 1600 2500
二、企业平均工资统计
• 平均工资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一劳动者 的工资额。反映企业平均工资的变动程 度是企业统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反映平 均工资的变动程度可用平均工资指数。 其公式为:
平均工资指数
报告期平均工资 基期平均工资
(二)职工的平均工资变动的两因素分析
平均工资
x xf f
其中:x 代表各组工资水平, f 代表各组的人数。
企业统计学
第三章
第三章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 学习要求: •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本章对各项企业经营要素的 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分析方法进 行了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 各项经营要素包括的内容,理解统计指 标的含义,掌握统计指标的计算分析方 法。
企业经营要素
劳动力
• 主要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 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企业劳动力及利用统计
• 一、企业劳动力的涵义
• 企业劳动力亦称劳动者,指经企业安排 在企业在企业从事各种劳动和工作,并 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 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 二、企业劳动力数量指标 • 期末人数 • 平均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