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翻译小说泛谈
晚清翻译小说发展的特点
• 1 由意译向直译发展 最初的翻译小说,“意译不译词”“译述”。有的 只介绍故事梗概,有所删节,如《一睡70年》、 有的添枝加叶,在翻译同时有所创写,如包天笑 译的《馨儿求学记》、吴研人译的《电术奇谈》 等,后者还将其中地名,人名改成中国式的。 随着小说地位的提高,译作的流行,忠实原作的风 气才形成。
• 4 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发生变 化 主要表现:中国传统小说表现手法,人物描写多程 式化,更加缺少心理描写。翻译小说的多样化给 了中国作家很大启示。 • 5 小说语言发生变化(王继权,2000) 主要表现:1 有文言逐渐变成白话 2 新名词输入,后运用于小说创作。 3 句式发生变化,如欧化语法。 4 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改以前传统小说只使用句读 的局面。
域外小说对中国近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 1 在域外小说影响下,文学观念有所变化 主要表现:小说地位在文学地位显著提高 • 2 小说题材有所扩展 主要表现:中国传统小说主要是人情小说、神魔小 说、侠义公案小说、历史小说等,翻译小说带来 了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 3 小说变现手法,表现技巧有所创新 主要表现:以前小说表现形式比较固定,如章回体、 回目诗,描写人物也千篇一律。到后来,原著风 格逐渐保留,外国小说的种种表现手法、技巧被 吸收。
• 2 由文言逐渐向白话发展 翻译小说初期,基本都是古文,大多数译家也都使 用文言文,如林纾,程小青,张德坤等。主要原 因是初期外文小说的翻译及流通主要是在知识分 子中,他们倾向于接受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形式 的小说很难在普通大众中流通,进而无法发挥教 育民众的目的,因此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提倡用 白话文翻译,如梁启超“俗语文体之流行,实则 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也,各国皆尔,吾中国亦应 有然。”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信之本》提出 “崇白话废文言”,到五四前夕,白话译文已相 当流畅了。
• 3 名著逐渐增多 早期的翻译,名作较少,二三流作家作品较多。主 要原因是他们注重故事情节,着眼于改良群治, 对国外文学的认识,以及自身鉴赏力的限制。至 1905年以后才出现数量一定的名家名作 • 4 短篇小说翻译的增多 1905年以前,翻译小说以中长篇为主,短篇少,只 有鲁迅译的《哀尘》,陈匪石译的《最后一课》 几种,1905年后逐渐增多,而且出现了翻译短篇 小说作家专集和选集。如林纾和陈家麟译托尔斯 泰的《罗刹因果录》《社会声影录》等 • 5 专业翻译家出现(王继权,2000)
晚清翻译小说数量及种类
• 辛亥革命以前(1840-1911),创作有1288,翻译有 1016,“创作多于翻译”。(樽本照雄,2000) • 晚清翻译小说主要种类有:政治小说、虚无党小说、 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教育小 说、爱情小说。
虚无党,一种信奉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力量。虚无党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暗杀, 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契合。虚无党小说始于俄国。中国虚无党小说的译介 高潮与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同步的。某种意义上说,虚无党小 说属于政治小说。(陈建华,1996)
晚清翻译小说的三个时期( 1840-1918 )
• 1840-1894:萌芽时期 作品:《意拾寓言》、《谈瀛小说》、《一睡70 年》、《昕夕闲谈》《安乐家》《海国妙喻》 《百年一觉》等7部 特点:这一时期翻译主要集中在公法和制造技术上。 翻译小说少,处于萌芽状态。
• 1895-1904:发展期 主要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黑人吁天录》(林 纾)、《长生术》(曾广铨)、《佳人奇遇》 (梁启超)、《月界旅行》(鲁迅)、《呵尔唔 斯缉案被戕》(时务报)等等。 特点:这一时期翻译小说有很大发展,数量增多, 品种增加,如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晚清翻译小说泛谈
刘彦铭 2013级学术班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高潮 •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 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 高潮(王继权,2000)
翻译小说兴起的原因
• 社会背景 晚清政府积弱,内忧外患,为救亡图存而求变革, 19世纪末,一些文人志士提出救国必先强民,要 先对人民进行教育,才能实行根本的改革,其教 育工具即为小说,翻译小说尤其成为良方。 • 小说自身特点 小说被选作变革工具,并非惠怡,1998)
参考文献
1 王继权:《略论近代的翻译小说》 收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收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孔惠怡:《翻译· 文学· 文化—以通俗小说为教化工具:福尔摩斯在中国 (1896-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程翔章;石在中:各擅胜场的近代小说翻译家[J],高等函授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5 陈建华: “虚无党小说”:清末特殊的译介现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2 经过前两个阶段,翻译小说的形式已广为中国人 民所接受,而译者此阶段也积累了经验,为大规 模小说译入奠定了基础。 3 这一时期文艺报纸,文学刊物大量涌现,为翻译 小说译入提供了平台。 4 留学生增多,增大了翻译工作者队伍。 5 广大读者群的形成,是翻译小说翻译的又一重要 条件。(王继权,2000)
主要小说翻译家
• 林纾:25年,184种,约1200万字,近300册。 “林译小说”,题材广泛。《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今译作《大 卫· 科波菲尔》)等等。 • 陈景韩:笔名冷血、华生。涉及面广,擅长虚无 党小说。《虚无党》《女侦探》《俄国皇帝》等。 • 周桂笙:笔名桂生,新庵,新新子等,长于侦探 小说,科幻小说。《歇洛克复生侦探按》、《失 女案》、《地心旅行》、《飞访木星》等等。
• 徐念慈、索子(鲁迅),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 曾的代表作:《海外天》、《黑行星》。鲁代表 作《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 包天笑,笔名天笑声,钏影,教育小说代表人物, 《馨儿求学记》《苦儿流浪记》等等。 • 伍光建,主要以西方历史小说为主,《侠隐记》 《法宫秘史》等。 •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以翻译欧美 名家短篇引人注目。编译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丛刻》,影响巨大。(程翔章;石在中,1998)
• 1905-1918:鼎盛期 主要作品:《造人数》《北极探险记》(鲁迅)、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林纾)、《海底漫游记》 (海外山人)等等 特点:这一时期翻译小说发展巨大,数目约有1000 种,超过前两个时期的总和。 巨大发展的原因: 1 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国内人民迫切要求输 入西方文化以对抗封建主义。由此促进了翻译小 说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