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疝

脑疝


小脑幕孔上疝
陀 螺 状 外 观 四 蝶 体 池 充 满 双 侧 环 池 变 窄 不 露 齿 的 微 笑
小脑幕孔上疝
• 皱眉
• 床表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患者 常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深度昏迷,四肢瘫痪, 双侧瞳孔散大等。常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和 生命体征紊乱,意识改变出现较晚而呼吸骤停 发生较早。 • 影像学表现:轴位像见到小脑扁桃体位于齿状 突水平,矢状位见到小脑扁桃体低于枕大孔 5mm(成人)或7mm(儿童),并压迫延髓 和上段颈髓。四脑室显著狭小或闭塞。 • 并发症:小脑扁桃体出血性坏死,意识障碍和 死亡。
小脑幕裂孔疝(中央型)
小脑幕裂孔疝(中央型)
小脑幕孔上疝
• 是幕下压力增高,脑干和(或)小脑上移,环 池和枕大池狭窄或消失,幕上脑池变化不明显, 第三脑室后部抬高,枕角和颞角变窄。 •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 影像学表现: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通过小脑幕 切迹向上移动。 Galen静脉移位,中脑外观呈 陀螺状,双侧环池变窄,四叠体池充满。 • 并发症:小脑上动脉受压引起梗塞,脑积水, 意识障碍迅速出现,并可能死亡。
脑疝的临床表现 及影像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李开成
什么是脑疝?
• 脑疝是指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脑组织通过 某些脑池向压力相对较低的部位移动的结果, 即脑组织由原来正常的位置而进入一个异常的 位置。 • 脑疝的常见原因:1.各种颅脑损伤:急性硬膜 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等。 2.各种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脑动静 脉畸形、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水肿等。 3.各种颅内肿瘤:尤其是一侧大脑半球肿瘤和 后颅窝肿瘤。4.颅内脓肿、颅内寄生虫及其他 各种慢性肉芽肿。5. 手术并发症。
小脑幕裂孔疝(颞叶型)
• 临床表现:同侧瞳孔散大、眼动受限(动 眼神经受压),对侧偏瘫(同侧大脑脚受 压),有时颞叶疝压迹会导致同侧偏瘫 (对侧大脑脚受压。假定位体征)。 • 影像学表现:对侧颞角增宽,同侧环池增 宽,对侧环池变窄或消失,同侧桥前池增 宽,钩回进入鞍上池。 • 并发症:大脑后动脉受压导致枕叶梗塞。
枕骨大孔疝
枕骨大孔疝
枕骨大孔疝
小脑幕裂孔疝(颞叶型)
钩回进入鞍上池
早期颞叶型天幕疝
小脑幕裂孔疝(颞叶型)
小脑幕裂孔疝(颞叶型)
大脑后动脉梗塞
小脑幕裂孔疝(中央型)
• 临床表现:意识改变,呼吸模式改变,去 皮层、去大脑强直、小瞳孔。 • 影像学表现:脑干受压变形及第三脑室向 下移位,双侧外侧裂池、环池变窄或消失。 • 并发症:因脉络膜前动脉受压引起苍白球 和视束梗塞。
正常小 脑幕孔 区CT
正常小脑幕孔区MRI
小脑幕裂孔疝的分型
• 颞叶型:常为单侧占位效应明显,颞叶组织通 过天幕疝入幕下,脑干向对侧移位。又名:前 疝、颞叶钩回疝、脚间池疝。 • 中央型:常为双侧颅内压增高,脑干向下移位 而不是一侧移位,双侧外侧裂池、环池变窄或 消失。 • 后疝:海马后回、舌回前部、胼胝体压部和扣 带回后部疝入环池和四叠体池内。又名:海马 回疝、环池疝、四叠体池疝。
脑疝 示意图
大脑镰疝
• 一侧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引起中线向对 侧移位,使同侧扣带回经大脑镰疝入对侧, 胼胝体受压下移。 • 临床表现:头痛、对侧下肢无力。 • 影像学表现:侧脑室、三脑室等中线结构 受压变窄、闭塞和移位,部分脑实质疝入 对侧。 • 并发症:因大脑前动脉卡压到大脑镰上引 起同侧ACA供血区梗塞,伴有其它疝。
脑疝的分类
• 大脑镰疝:又名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 小脑幕裂孔疝:又名小脑膜切迹疝、小脑幕下 疝、颞叶海马钩回疝、小脑天幕疝、天幕疝等。 • 小脑幕裂孔上疝:又名小脑幕上疝、小脑蚓部 疝等。 • 枕骨大孔疝:又名小脑扁桃体疝。 • 颅外疝:又名手术创口疝。脑组织通过颅外缺 损所致。 • 蝶骨嵴疝:又名直回疝。指前颅窝向中颅窝, 或相反的脑组织跨越蝶骨嵴并受压所致。
大脑镰解剖关系
大脑镰疝
大脑镰疝并发小脑幕疝
小脑幕裂孔疝
• 定义:是病灶侧的颞叶钩回部分脑组织被 挤入小脑幕裂孔内形成。 • 解剖:小脑幕是深入小脑与大脑颞、枕叶 之间的隔,中央高,两侧低,小脑幕后外 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前外侧缘附着于岩上 嵴,前内侧缘游离,呈“U”姓,向前附着 于后床突,它与鞍背之间围成一孔,称幕 切迹,其内有中脑通过。幕切迹缘与中脑 之间的空隙称为小脑幕间隙,内有脑池环 绕,即前为脚间池,后为四叠体池,两侧 为环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