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译之路比较好的高级口译备考经验

口译之路比较好的高级口译备考经验

口译之路-比较好的高级口译备考经验我的口译之路考口译总体来说还是在校大学生居多,一来有时间,二来英语基础都不错。

我第一次接触口译是在大一刚开学,那时候还在军训,晚上休息的时候到学校里随便逛逛,经过一间大教室,看到里面人声鼎沸的,当时还以为是在上课,绕到门口一看,写的是“金语院口译讲座”(也就是金陵语言学院的意思,南京地区所有的口译考务都归它负责),以前我听说大学里面讲座蛮多的,听听有好处,于是我就进去了。

我与高口的孽缘就算从此开始了。

当晚具体听到什么我是记不清了,但我记得当时那个在台上演讲的自我感觉极其良好的什么口译考官,他那发音在我当时的水平看来实在不怎么样。

但是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口译证书是金证书”。

可以说我对口译的认识还是很功利的。

大一,大二的两年里几乎学校里有的口译讲座我都去参加了,抱回了一大堆口译宣传资料,当然里面还是有些有用的东西。

当时我对口译的认识及其片面,这也是这些宣传讲座诱导的。

真正决定要参见口译考试是在大二下学期,当时由于不了解口译的考试内容,也为了一次性通过,我还是决定报个辅导班。

经过比较,我报了昂立的辅导班。

简单评价一下昂立的课,总的来说不是很有用,当然了,功夫在课外,听力课的内容就是放一段news,然后做些spot dictation,notes taking and gap filling.那帮老师直接上来就是用的APnews。

当时我第一次接触美国新闻,听完了真想哭,自己的听力水平怎们会这么差(现在听这东西跟玩儿似的)。

翻译课就是一段一段的译。

我觉得在昂立教口译的还真轻松。

除了吹牛就是做题。

为了不辜负昂立那1200块钱,大二的暑假我抱着一行李箱的书回家了。

教材有三本《高级听力教程》,《高级翻译教程》,《高级口译教程》,还有一本口译真题,从05到08年。

一开始我没有做真题,先强化一下自己的基础先。

提一下我的基础,非英语专业,理工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英语考试能力不算强,四级考了556分,六级考了544分,此外没有再参加任何英语考试,但发音自认为十分native。

那个暑假过的绝对是充实的,当时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三本书每天一个单元。

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前两本还好说,口译教程每天一个单元有点困难,后来发现笔试与口译教程关系不大,遂将此书去掉。

刚开始做听译是绝对需要毅力的。

不提后面两段段落听译,就是前面的5句话经常也就听出个50%,有时5句只能听懂1句。

没办法,硬着头皮扛。

等做到最后一单元时,我才发现,和第一单元的正确率差不多。

自信心受到了强烈打击。

再说翻译,翻译还好,反正也是做到最后一个单元发现和第一单元的水平差不多。

但是做第一单元的水平还不错,也就将就了。

听力可怎么办啊,愁死我了。

我听力的薄弱是考试制度所造成的。

中考的时候赶上了闹“非典”,当地教育部门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考试的时候英语取消了听力。

高考的时候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英语也没有考听力。

听力是我的硬伤。

记得第一次考英语听力是在初一,当时紧张的我连午饭都没吃下,考多少分记不住了。

CCTV-9,成了我唯一的休闲,但也是噩梦。

只能听懂些单词和词组,连贯的意思基本听不下来。

我开始从新审视自认为优秀的英语水平了。

整个暑假就在噩梦般的训练中一天天逝去。

我的英语水平也在一点点的成长。

在离暑假结束还有十来天的时候,我开始做真题了。

3个小时掐着时间做下来,有一种想死的感觉。

正确率也是惨不忍睹,尤其是阅读,section1,section2两部分都不行,尤其是第二部分,跟答案的内容根本不沾边,这时我才发现前两个月我忽视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时间已经所剩不到20天了,我9月13日的笔试,我的处女考啊。

暑假的最后几天把剩下的真题都做了一遍,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阅读水平太差,连后面的英译汉也是一知半解的。

在这种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的情绪中我回到了学校。

大三的本科生要搬到校本部去,于是又在一片忙碌的搬家中消耗了几天时光,时光所剩无几了。

到本部之后我才发现这里的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同时我也发现了在我今后两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文期刊阅览室。

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不足,所以剩下的几天时间里就在time和chinadaily 中度过,其中也掺杂做些真题。

2008年9月13日如期而至,早早起来,奔赴南京师范大学考点,在经历了三个小时的煎熬之后,我如释重负。

感觉不是很好,听译还是那么个水平,阅读也那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notes taking gap filling正确率很高,差不多有18个。

在等成绩的时间里我没有立即投入到口试的准备中,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每天依然到阅览室去看外刊,要是我早发现这个地方,我的阅读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唉!!!!!!!!!!!!!!!!!,230块钱啊!三个星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怀着不安的心拨通了电话查分,169分,我又查了一遍,当时的大脑出现了短暂的空白,无力的放下了电话。

回想起过去两个月的磨练,我抑制不住冲动,到操场上跑圈去了。

也不知道具体跑了几圈,一直在想自己的无能,废柴。

当时真希望天上下雨,配合一下我的情绪,可惜什么也没有,只有艳阳高照。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没有在碰口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泡在外刊阅览室里看time,fortune。

经过一个月的调整,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重整旗鼓,继续战斗。

冬季的南京是相当难熬的,再加上学校里条件简陋,基本每天的状态都是手脚麻木,流着清鼻涕度过的,我报的是明年3月15日的笔试,也就意味着我还有整个寒假的时间用来复习。

寒假带回家的东西和暑假的相差无几,只是多了几本外刊,外加一份china daily,另外时不时的去网吧下载一些putclub的听力,newyork times的文章去打印,因为我当时还没有电脑。

过年的时候,除了初一,初二去串了下亲戚,其余时间我都是在阅读与翻译中度过的。

就连除夕之夜,也是在八点以后才开始看电视的。

我这个年过的不可谓不悲壮。

开学的时候我没有把听力教程和翻译教程再带回去,只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一种破釜沉舟的感觉。

那一年,南京的冬天迟迟不愿离去,在我到校至考试的一个月里,南京下了一个月的雨。

当时是大三下学期,课程安排的无比丰富,留给我的学口译的时间非常有限,只有从海绵里挤时间了。

每天上午下课是11点半,我就跑到图书馆学一个小时,一来分散学习不容易疲劳,二来可以等到食堂的人散去再去吃饭,一举两得。

当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寒冷,偌大的图书馆,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在自习。

当时有一种担忧,手会不会冻出毛病来。

最后还好没有什么事。

第二次笔试就在这种绵绵阴雨中进行。

考试的时候坐在最后一排,发卷子的时候是最后一个,收卷子的时候是第一个,真不知道那帮考官是怎么想的。

还好我的答题速度从小学一直保持到现在,不管是什么难度的考试,最少也会提前十分钟做完,当然口译也不例外。

考的具体是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英译汉是讲的常青藤盟校的事,还有就是那次的NOTES-TAKING,GAP-FILLING有些难写出来的连十个都不到。

听译的笔记记得还是不够好,但意思都听懂了,障碍不大。

当我考完试那天,气温一下子回升了近十度,早上考试的时候穿的还是羽绒服,下午穿的是西装上衣,老天还真是跟我作对。

当时考完了我也没有必过的把握,只是觉得这是我最后一次口译考试了,过于不过我都不会再重复一遍了。

所以在接下来等成绩的三个星期里我没有准备口试的内容。

三个星期过得是很难受的,我不断地问自己,如果再一次失败,我是不是真的就从此放弃了呢,但往往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查成绩的那天我正在网吧玩《穿越火线》,我妈一个电话打过来问我过没过,这才想起来可以查成绩了。

于是怀揣着惴惴不安的心,用颤抖的手打开了查分网站,202.,长出了一口气,皇天还是不负有心人啊。

第一次口试的机会我没有错过,锻炼锻炼也好。

当时去报名的时候才发现,过笔试的人还真多啊!于是又感叹一番。

离考试只有一个月了,虽然我并没有抱着过得打算,但还是要全力以赴的准备。

口译教程是没时间细看了,只把后面负的几道题做了做,真受打击。

又找了一些交传的实例听了听,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但大部分都是汉译英,而且都是大会发言,都是政治术语,很程式化,帮助不大,但强化了一些政治词汇,什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

又从网上找了一大堆模拟题,主要还是英译汉有距离,听到英语就紧张,生怕漏掉了那个词,结果是笔记记了一大堆,但串不起来,光急着记笔记,听力也受到了影响,很是郁闷。

第一次口试就在这样的状态下结束了,还在考点附近的小旅馆里住了一宿,老板居然明目张胆的告诉我,今天因为考试,所以涨价40%,趁火打劫啊。

没过,意料之中。

这意味着又有一个暑假要与英语为伴了,每日更新的AP,BBC,CNN,ABC,CBS,NBC,还有没完没了的CCTV-9。

哼!考试之后到暑假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基本上是在放松,回了一趟家,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光路费就花了六百,然后又去了一趟庐山,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吗。

这期间还参见了一次六级考试,是在及其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当天晚上我刚从家出发赶来南京,做了一宿车,下车之后就直接去考试了。

头一次感觉这种考试是如此之简单。

提前四十分钟答完卷子,准备交,监考老师告诉我有规定,不许提前交卷,无奈,趴在桌上休息了40分钟。

后来坐在我后面的哥们告诉我,我当时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发挥。

这只是插曲。

暑假终于到了,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首先是从口译教程开始,从第一篇开始,每篇课文都专心研读,反正两个月的时间呢,每篇文章自己先口译一遍,然后对答案,发现不足,然后再口译一遍,准确来说是视译。

此外,还找来了大批MP3音频练习笔记。

另外,就是CCTV-9了,现在的水平已经完全把他当CCTV-1的新闻联播看了,不在把它当做是刻意的练习英语的手段。

还有就是美剧和电影,是用来休闲娱乐的。

总之就是这些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我坚持了,可结果呢……2009年9月,开学了,我的日子依旧,只不过没有CCTV-9看了,现在我已经是大四了,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

其实,以我的成绩,是可以保研的,但我放弃了,原因只是不想再读书了。

我清楚的记得考试的时间是2009年11月28日。

也就意味着我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好漫长,我真希望立刻马上就考,并不是因为胸有成竹,只是不想再受折磨了。

当时周围的学习风气还算浓烈,因为有不少考研的。

要不是学校课程拖累,我真想回家复习,考试的时候再来。

由于口译的特殊性,我是不能和那些考研的人一起复习的,我急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我还要张嘴说,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显然是不适合这种人。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让我找到了只属于我的私人自习室。

说是私人,并不是因为我买下来了,而是那里人迹罕至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