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探讨
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的,社会和
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开始趋向于白热化,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
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再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们
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较大
的改变,出现了毕业求职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目前日趋严峻
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等
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1经济新常态存在的本质特征
首先,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经济常态与经济非常态这两方
面。其中,经济上的失衡和过冷,以及过热等都可以归类于经济非常
态,而冷热均衡的经济正常增长可以归类于常态,这种经济常态也可
以称之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过去意义上的国家在各种资源
达到最优,以及充分配制的条件环境下,国家总体上能够达到的经济
增长率最大化。这里所说的资源可以有自然资源,也可以有人力资源、
技术、管理,其中还可以包括有制度安排,以及经济政策。可以这么
来说,经济增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且也源于人口的增
长和快速复制先进国家的赶超式增长。在发达国家中,这些因素已经
逐步的达到了世界的先进行列里。同时,也因为没有可供其他国家复
制的模板,因此,人口增长率这个影响因素可以暂且忽略。为此,影
响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进步,所以,在此领域中以美国
为代表的先进发达国家,国内的增长率只有3%,而这3%就是目前来
说人类经济活动领域中所隐含的科技进步速度[1]。
2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就业现状分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XX年12月24日发布的“20XX年创新工
程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我们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就业上的
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而且经济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也愈发的突显,急
需得到有效的解决。再者,宏观经济下的影响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也
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有效把握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再加上,我们
国家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就业岗位上的数量成正比,但是就业
岗位与毕业求职学生们的数量却也成正比,值得一提的是,毕业求职
学生的数量目前还有超过就业岗位的趋势,且这个趋势越发明显。对
于学生们而言,可以说是一职难求,哪怕是稍微普通一点的工作,求
职的人也不仅仅是少数。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应该要做到不断的
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让自己在就业上掌握住
主动权,并且能够在就业和创业两者间做出合乎自身的正确选择[2]。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经济上的增速换档使得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就业范围遍布各个
领域,不管是大型影响力加大的企业,还是一些地方事业单位都有一
席之地。但在近几年来,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的只占到十分
之一左右,而且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
就是人力资源中的供求不平横,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现在越
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减少求职毕业学生的招聘,那么人的竞争压力自然
就扩大了,再者,社会总体对于职位空缺的需求就只有那么多,已经
无法容纳如此多的人。其次,就是高职院校求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
转变不及时。很多的高职院校求职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容易好高骛远,
将工资待遇和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比看成他们择业的标杆,要么看不上
这个那个企业的薪酬待遇,要么觉得工作太累。还有就是高职院校学
生自身的技能素质可能较为低下,达不到一些企业的招聘要求。此外,
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偏重理科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的
培养,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3]。
3.2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有利于维护就业市场稳定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难点问题,不管你学
的是什么专业,如果你不具备社会需要的某种职业素质和缺乏相应的
经验,那么在找工作的时候难免碰壁。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的
时代,学生们自身所学的专业的在今后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种可能,
一种是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毫无关联,另一种就是专业对口,最后一种
就是有一些的关联。当然人人都想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毕业就能
有工作,这自然是好事,但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加剧,社会需求不断
改变,社会对于学生们专业上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需要全能
型人才。为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光顾这学习本专业的知
识,不去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所以,学生们在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知识
的前提下,广阔的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成为更加重要的目标。特别是
在学生实习的阶段,教育单位应该合理设置实习期的时间,实行教育
教学改革,利用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参与实习不仅能够提
高和培养自身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
创新能力。而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先要稳定就业市场。如果能够使得
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有效地解决人才需求市场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4]。
4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1高职院校求职毕业生自身造成的就业难
在如今的时代,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们思想中存在着不合时宜的
就业观念,以及脱离现实的职业价值取向,间接造成了因为自身原因
而带来的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上普
遍的趋向于僵化和陈旧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报以过高的期望,过分
的强调于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拒绝到偏远和落后的中西部等偏远地
区,以及一些基层单位工作;另一方面,这些高职院校毕业生们又把
眼光过分的投射在一些政F部门和事业单位上,普遍的存在着不肯放
下高架子的不良现象,同时,也缺乏着深入基层的脚踏实地精神。再
加上,有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实还远远达不
到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来自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种种因素也逐步
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5]。
4.2职业教育本身带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招生现状,计划经济所遗留的痕迹依然
存在,高职院校中缺乏着应该具备的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并没有与
市场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人
才的层次比例上明显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正比,而同一时期
上的招生人数层次结构和就业率是呈现出反比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
学校对于目前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存在有问题的。多年以来,大部分
的高职院校里的学科专业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渊源来
创办的,也正因为学校没有及时的去了解和掌握住市场的需要,使之
各方面的专业学科课程因脱离实际的社会现状,而变得愈加的趋向于
僵化的模式。这也将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们的最终就业方向造成
了不良的影响。就业问题成为当代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令
即将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头痛的问题。就业就意味这步入社会的开始,
从一个角度来说,意味这在学校受教育的最终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
的学生们来说,如果教学制度还是保持以前那样,那么他们一毕业就
意味着失业,在这种适者生存的时代,学校只有对培养出符合社会人
才的需求,有德有才,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
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5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5.1高职院校学生们对于自身能力应作出适当的提升和调整
作为一名德智体兼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环
境,应该要对自身能力作出一个适当的提升和调整,使之能够更好的
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首先,高职院校学生们应该要转变自己落后陈
旧的就业观念,从社会和家庭,以及市场的角度出发,抛弃之前所固
有的“社会精英”的老旧情结,给自己重新树立一项新的就业观。其次,
要懂得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的掌握住
就业的主动权,并清醒的意识到优胜略汰的市场法则,要有危机感和
竞争意识。最后,如果有兴趣和能力想要去实现自主创业的高职院校
学生,不妨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找准市场中潜在的商机,用自己
的一技之长和学校学到的专业化知识,走出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这
样,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为社会的经
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2高职院校应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那么对于学生们而言,也
是会存在影响的。有一部分的老师在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了学校当了
老师,这样的话,老师的经验不足,没有切实的实践经验,往往停留
只是在理论层次,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
适当提高老师的门槛,教育单位对教师展开动手实践培训,定期安排
教师到一些单位进行实践,其次是可以通过聘请优秀的从事不同行业
工作的专家或者一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作者来学校担任专业课的
教师,并且还能够定期作学术会谈,为高职院校教育体制发展注入新
鲜血液。
5.3高职院校应制定新型的教学方案和目标
重组学校的教学结构,制定新型的教学方案和目标。首先,根据
不同年级的学生本身特点出发,合理分配各个年纪的教学任务。第一
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新的环境和专业会有点不适应,让学生能更好
的适应和接受所学内容,积累实践经验,实施设置专业实验课程。具
体过程就是要求每个班级制作一份班级板报,给学生布置任务,有利
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功底和对专业敏感能力。板报的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