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邓善银)

谈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邓善银)

谈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邓善银) 谈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邓善银) 2013/5/16 谈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pdf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邓善银近几年,听了不少教师的亮相课、公开课、评优课。每一次我都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感触颇多。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才华是有的,但在三维目标融合方面,尤其是情感目标的落实上还是有缺陷的。看这些授课老师的教案设计,三维目标设计也还完美,但在课堂上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的课堂教学还看不到一种时代变革的气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同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过程,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初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学习中的认知目标即使有欠缺,也是可以补救的;而如果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无法体验到顿悟的愉悦、创新的欢快,终身学习则无从谈起。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一、现行课堂中情感目标的缺失及原因分析1.教师言语的“文本化”, 教学活动“无情”有的老师驾驭课堂能力不够,对付知识的教学还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技巧和艺术,教学过程只是简单地把教材文本转换成听觉材料。语言平淡而单调,使教学活动与学生阅读教材没有本质的区别,其结果只能是教学活动呈现出“无情”状态。2.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情感自然枯竭有的老师课堂气氛沉闷(“闷课”),缺少活力,看不到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千人一面,让听者生厌;有的老师课堂是高密度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缺少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课堂教学情景:教师一发问,学生赶紧翻书找答案。学生主体没有真正介入教学活动,没有自主话语权,从何谈情感?还有采取“追问”的方法,问题的设置不准确,“无效”提问很多,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评价,更不见激励性的评价,看似学生主体,实际是窄化学生思维,限制学生于自己一己之见的小圈子中,学生主体没有真正介入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师生交往不畅逐渐演变成多媒体对师生情感的“屏蔽”。集知识信息、情绪、情感、意志为一体的言语,逐渐被视频、声频等教学材料所代替,出现在主体面前的是视屏、屏幕等界面,交往主体虽然在场,但对方却隐而不见。 3.应试教育只要分数,不要情感应试教育带来的“人才”是一些“苦才”、“怪才”、“病才”,他们不谙(an)人情世故,就是与现今一般人比较,也无心理素质的正常表现。2004年年初,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同窗室友,(列举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投毒案,说明情感目标的缺失),这些恶性案件使人们惊呼“无情教育”的危害,强调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情感因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经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当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这一对比,令人震撼!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美国的学生崇尚真理和智慧,自立、自强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实现人生价值,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美国的教育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社会,使他们认识到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美国的 “大师” 多,影响世界的自然科学家也多。中国学生的价值取向给人的印象是为个人前途、为家长而学习。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离,导致学生对社会现象缺乏全面的分析和清醒的认识,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而成为个人利益的追逐者,逐步丧失了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重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胸怀天下、目标远大、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因此,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落实具有现实意义。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规定“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教学中要正确理解与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1.名词解释·情感:好奇心 探究欲·态度:兴 趣 思 想·价值观:理想、信念、信仰、道德化学教学要着力做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认知兴趣以及渴望追求真理的心理倾向的形成。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献身化学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等。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的规定有:(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三、情感目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落实策略1、以科学探究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很难心传口授,只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感受和体验,逐渐使其得到发展。“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探究活动中采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化学与农业生产》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给出问题:“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也不能在烈日下施用?”“铵根离子如何检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属和金属材料》设计了三个活动。《生活中的酸碱盐(专题复习)》多次指导学生阅读商品标签说明书,例如食盐包装上的标签、斯达舒的说明书、洁厕灵的标签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物品的使用说明书了解物质的性能,学习在生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根据所获信息结合已学的酸碱盐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洁厕灵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运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溶解现象》多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前就播放学生熟悉的学习过的一些和本章内容有关的小课件。上课开始,就拿出一杯液体,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溶液,情境的创设虽然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探究中很自然的就把溶液的特征和性质等内容复习完成。然后教师又创设问题情境“这杯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呢?”,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再现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四节课中,都设计了探究活动、探究实验或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敢于质疑、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这些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是一些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是经常接触的事物却从来没有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从情感上、认知上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使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入、更有意义。2、联系社会生活、社会热点,促使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当今化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前沿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来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化学与农业生产》,以“农民常见的肥料有哪些?”引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在情感上很容易接受,并且很好奇老师的提问,以低起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对此学生的回答有很多,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在情感上既要肯定其回答,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展示生活中植物的病态,让学生学以致用,找出缺乏的营养元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