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对耳屏部
【皮质下】 部位: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 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止痛、消炎、镇静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 视。 【枕】 部位:对耳轮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膜刺激征,如头痛、头晕、晕 车、晕船、休克 【平喘】 部位:对耳轮的尖端 作用:调节呼吸中枢,抗过敏、镇咳、止痒,常用于哮喘、 胸闷、过敏1/3的凹陷处。 主治: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功血、月经不调、宫 缩痛等子宫、盆腔疾病。 【降压点】 部位:三角窝的前上方
耳屏部
【肾上腺】 部位: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即耳屏2区后 缘处。 有调节血管、抗感染、抗休克、抗过敏、止血等作 用 主治:低血压、休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 毛细血管出血、渗出、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镇咳、 平喘。 【内鼻】 部位:耳屏内侧下1/2处 治疗:感冒、鼻炎 【咽喉】 部位:耳屏内侧上1/2处 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
耳甲部
【肺】 部位:耳甲腔中央周围,心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 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鼻炎、便秘。 【心】 部位:耳甲腔中央最凹陷处。 治疗心系疾病、养心安神。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 症、休克、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气管】 部位:心与外耳道后方的口之间 治疗:支气管的疾病 【内分泌】 部位: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 【三焦】 部位:外耳道的后下方,肺与内分泌之间。 主治:五脏六腑的病症。便秘、腹胀、耳鸣、耳聋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耳穴是分布在耳郭上的 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 的反应点或刺激点。
概 念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一个在子宫内 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躯干 部在中间。
分 布 规 律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邻近;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和 对耳轮上、下脚;
常用耳穴 的定位和 主治
德州华颐堂
教学目标
1 .掌握耳郭的表面解剖及耳穴的分布规律 2 .掌握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3 .熟悉耳血埋籽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五、耳穴的探察 六、耳埋的临床应用 七、注意事项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一)耳与经络的关系 阳经直接入耳或耳周围 , 阴经通过各 自的经别间接地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 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二)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
二、耳郭的表 面解剖
耳郭是 外耳的组成 部分,其前 面凹陷,后 面隆凸。
应点进行探压。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
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挑选压痛最
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治疗点。
录象
手指抚摩法
医生以食指紧贴耳背,拇指指腹轻 抚耳郭前面,比较有无隆起、增厚、结 节、及其大小、硬度等情况。少数病人 应用按压法找不到压痛点时,可用手指 按摩该耳区,然后再测。
电测定法
用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电阻、电位、 电容等变化。患者可在与疾病的相应耳穴 处出现电阻下降,导电量增高的现象,这 些反应点称为“良导点”,可作为耳针的 刺激点。
七、注意事项
(一)严密消毒,防止感染,如有感染征象及时处理。 (二)耳郭有湿疹、溃疡、冻疮等,不宜用耳穴治 疗。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妇女 怀孕期间应慎用。 (三) 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极度衰弱,酒醉、大惊、 高度贫血、出血性疾病、不配合者禁用。 (四)耳针可能发生晕针,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
耳甲部
五、耳穴的探察
(一)直接观察法 (二)按压法 (三)手指抚摩法 (四)电测定法
直接观察法
即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
线下,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等征
象,如凹陷、脱屑、水泡、丘疹、硬
结、疣赘、软骨增生、充血、色素沉
着等。这些反应处一般有较明显的压 痛或电阻变低。
按压法
即用探针、毫针柄或火柴棒,在与疾 病相应的耳区从周围逐渐向中心或者从上 向下探压,或对肉眼观察所发现的阳性反
操作方法
• (1)定穴 根据诊断,确定处方,选定耳穴。
• (2)消毒 除了针具和医者手指消毒外,耳 穴皮肤应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 并脱碘,或者用酒精或碘伏消毒2次。
• (3)针刺 耳针的刺激方法很多,根据治疗 需要可选用短毫针、电针、揿针、三棱针进行 针刺,亦可作耳穴注射、埋针、压籽、温灸、 激光照射等。其中毫针刺法、压籽法较常用。
毛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皮 肤病取肺、大肠
2.按病选穴 根据临床诊断,选取与疾 病相应部位的耳穴。 3.对症选穴 根据现代医学生理、病理 知识,对症选取耳穴。交感
4.经验选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取有效耳穴。
如外生殖器治腰腿痛
• 按经络取穴
牙痛,取大肠穴
适应范围
1.各种疼痛性病症 2.各种炎症性病症 3.功能紊乱性病症 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病症 5.内分泌及代谢性病症 6.部分传染性病症 7.各种慢性病症
耳甲部 【胃】 部位: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 消化不良。 【小肠】 部位:耳轮脚上方中部,即耳甲6区。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大肠】 部位:耳轮脚上方前部,即耳甲7区。 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 【阑尾】小肠与大肠穴之间。主治阑尾疾病。 【膀胱】 部位:对耳轮下脚下方前1/3处。 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 神经痛、后头痛。
六、耳针的临床应用
(一)辅助诊断 (二)处方选穴原则 (三)适应范围 (四)操作方法
辅助诊断
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某部位有病时,
尤其是器质性病变,多数患者可在耳
郭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临床上 可以利用这些阳性反应,结合病人的 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分析,作出 临床诊断。
处方选穴原则
1.按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 反应选取耳穴。如肺合皮 选穴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 腔; 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行排列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一)耳轮部 (二)耳舟部 (三)对耳轮部
(四)三角窝部 (五)耳屏部 (六)对耳屏部 (七)耳甲部
耳穴图
耳轮部
【直肠】 部位: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尿道】 部位:直肠穴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耳尖】 部位: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 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 有退热、消炎、止痛、降压、降转氨酶作用 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
对耳轮部
【坐骨神经】 部位: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 主治:坐骨神经痛。 【交感】 部位: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即 对耳轮6区前端。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 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自汗、盗汗、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对内脏有镇痛解痉、血管 扩张作用。
三角窝部 【神门】 部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 处分稍上方,即三角窝4区。 有安神、镇静、止痛、消炎的作用。 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
压丸法
压丸法是指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 简易方法。 材料有多种,其中王不留行籽因表面光滑,大小 和硬度适宜而多用。应用前应用沸水烫洗,晒干装瓶 备用。 操作:先将王不留行籽贴在 0.6 cm×0.6cm 大小 胶布中央,用镊子挟住贴敷在已选的耳穴上,每日自 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m,3~7日更换一次, 双耳交替。 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 急性疼痛性病证用强刺激法。 录象
(五) 埋籽法可隔5-7天一次。急性病,可两侧耳 穴同用;慢性病.每次用一侧耳郭,两耳交 替。
谢谢聆听!
【肾】 部位: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有明目、聪耳、益肾等强壮的功能,治疗泌尿 生殖系统疾病。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 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肝】 部位:耳甲艇后下部。 疏肝、利胆、明目、健胃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 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单纯性青 光眼。 【脾】 部位:耳甲腔后上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