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1 / 7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正在一部分发
达城市加速进行。但是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中学生行为问题也随着素
质教育的口号浮上了教育的前线。例如:中学生厌学、逃学,压力过
大造成的学习焦虑、失眠,学生的叛逆心理等。素质教育要上一个台
阶,那么就其目的而言——造就一个有能力且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才
——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自然有义务承担起学生行为问
题的矫治工作。然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学生行为问题有其深
刻的背景,例如,社会、家庭、学校、人际网等。各个学生又有着不
同的成长经历,问题的产生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这样,对于个案的
研究就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在中学开展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
究是探讨学生行为问题的可行途径。
个案研究的可行性告诉学校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发现问题,研究
探讨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特拟定这一在校学生轻微行为偏常的典型
案例,希望通过此案例的研究能获得以下信息:(1)发生行为问题
的可能原因;(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价值;(3)可行的矫治策略和
建议。
二. 案例简要陈述
2 / 7

症状一:高一某学生,喜好某歌星,沉迷于模仿 。表现为上课
大声唱歌,不顾他人的感受,时常与老师和同学作对,喜欢在众人面
前做违背常规的事情。
症状二:脾气暴躁,时常惹事生非,且屡教不改,爱“强出头”,
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容易激动,达到顶点时带有小肌肉群的抽搐。
症状三:做作性质的亲昵,不恰当行为表现突出。
三.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偏常案例,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明显
区别与一般的正常行为水平,我们可以从行为学的角度广义的将其界
定为行为偏常。
作为此学生的班主任,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以及从对此学生的
观察中发现,该生有很强的“人来疯”气质,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
人越多越来劲,越有人注意他,他就越有表现的欲望,且表现的不合
时宜。例如,在最安静的课堂的上小声的唱歌,但只要一有人注意他,
他就马上开始兴奋,唱歌声音开始上升,面部表情呈现出自我陶醉状。
从这些行为本身来看,它们都属于正常的行为范畴。但当行为个体赋
予行为社会意义时,行为就受到了来自评价体系的约束,如时间、地
点,对于声音而言甚至还要考虑到它的分贝。所以,该生的很多行为
属于不恰当行为。
从该生的其他一些行为表现中还可以看出,该生具有很强的自我
中心。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行为是否合适或是否影响到
了其他学生。该生还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这与他在家庭中长期受到
3 / 7

忽视有关。自恋作为对自己的肯定,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过分的自恋就会陷入极度自我中心状态。而该生的自我中心
气质在对抗课堂或老师的权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里,这学生的
强烈叛逆心理之所以产生,是值得推敲的。在了解该生的过程中发现,
他之所以一味的模仿歌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长的很像某歌星。当然,
模仿是正常的社会行为,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但是,
很显然儿童的模仿行为要比成人多得多,过度的模仿反而体现了心理
发展水平的滞后。从该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还可以发现该生具有一定
的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自我中心会演变成一种自我封闭。例如,过
度专注于自我的表现而忽视周围事物的存在;受到批评和指责后用一
种“掩耳盗铃”式的手段来掩饰,“童真”化的表现与他这样的年龄
是不相符合的。
从该生的人格特征来看,其性格外向,易激惹,情绪激动时难以
控制。带有一定的冲动性,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时常动粗,用武力来
肯定自己。当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肯定自己,才能从本
质上发展自己的身心。但当行为个体接受了一种偏常或是错误的强化
刺激(如,暴力等)后,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身就含有诸如暴力性
的一面。
四. 有关此案例的几点讨论
1.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4 / 7

本案例中的个体,其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1)不恰当行为;2)
自我中心且带有过强的自恋倾向;3)自我封闭;4)不易控制自己的
情绪,常发生暴力行为。
以上是该生的一些主要症状,它只是偏离了常态,在没有标准化
的心理或医学量表的支持下,我们不能界定其行为是病理性的。我们
可以把这些行为看作是具有一定社会、家庭、自身或其它因素造成的
进行性的障碍,它不具备形成性评价的条件。那么,对于这些外显化
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加以控制或根除。
作为一名学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其制定一份干预计划。当然学校
干预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帮助。至此,对该生的家庭情况、社会背景
做必要的了解就显得意义重大了。通过一般性了解,获知该生的家庭
结构不理想,父母双亲关系不和,时常有争吵发生,家庭处于离婚的
边缘。家庭社会地位一般,只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看来,该生的家
庭状况是形成该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通过进一步的接触,与该生
谈心,发现家庭矛盾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例如,父母的教
养方式有着极端的不和谐,在小学,孩子比较听话时,父母都比较宠
爱,可孩子稍大后,只要一有学习上的失败或行为上的不足,母亲就
会以一吨毒打来招呼,而父亲依然十分宠爱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一
直持续到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形
成了对母亲的畏惧,而父亲介于母亲的威严,虽然疼爱孩子,但也保
持着若即若离的疏远状态。渐渐地,孩子处于了一种被孤立的情形。
5 / 7

从以上的情形来看,该生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如不合时宜的起哄、
人多时的兴奋膨胀、课堂上的唱歌等只不过是希望得到周围同龄人或
老师的注意,他的表现欲望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冷落的补偿行为。
而对于长者(如老师)表面上的顺从是长期家庭环境的权威势力的产
物。他时不时的对老师的叛逆(如课堂上的捣乱、对老师言语上的冲
撞等)实则是情感上的发泄转移。因为他知道背叛母亲的权威就意味
着受到殴打,而在学校他是受到保护的。
那么,对于该生的自我中心和自恋倾向,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
一种情感的补偿。因为他在肯定自己,只是他选择了一种不成熟的表
现途径。家庭、以前的学校都是他受到否定的地方,这种抵触情绪之
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家庭的教养方式给了他很深的强化。那么,在新
学校中的情感迁移就显得合理化了。很明显,该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
中蒙上了阴影,具有一定的滞后。这可以从他那“掩耳盗铃”式的儿
童行为和过度的模仿上可以看出。该生的自我封闭可以看作是逃避惩
罚的一种幼稚手段。
对于该生时常所发生的暴力斗殴事件,究其原因离不开家庭和社
会的双重作用。该生的成长过程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暴力行为的强
化使他在意识层面认为通过力量可以获得对他人或行为的控制。再加
上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古惑仔”的社会思想的冲击,处于青春期的青
少年是最容易模仿的。所以,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究其深层原因,
有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因素。
6 / 7

对于该生而言,还有一个致命的教育障碍,那就是其父母在长期
的教育失败后已丧失了教育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学校教育者而言,
重塑其家长的自信心和改变其家庭教育模式及态度是达到该生教育
成功的关键一步。
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的价值
个案研究是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与分析
可以比较深刻的剖析隐含在个体表面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个案研究
虽然是针对个体差异而言,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或原
因。就针对这一典型案例,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中我们可以
得出这样的普遍性规律:家庭教育的适当与否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对
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对成长中的少年
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说,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是青少年产生各
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某些行为个体的教育失败,不能说是完全素
质教育的失败,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因素。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中长
期积累下来的不良刺激,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制定干预措施时必须考
虑的因素。
3.矫治策略和建议
从该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以上的分析,提以下策略方法,供参考:
(1):再次了解他的家庭结构,与其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
正确模式。重塑家长的教育信心。把教育工作从学生迁移到家长。
(2):多关心此学生,让其受孤立的情感得以缓解,并配合家
长一起关心该生。
7 / 7

(3):让该生有正常的表现机会,并加以鼓励和正强化,通过
正常的途径来释放压抑的表现欲望。同时对他的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加
以指正。这时可辅以负强化(撤消正强化物)。
(4):可为他制定行为控制表格,通过学校、家庭一起实施,
有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比单纯的学校教育要好。
(5):多与该生聊天谈心,适时的进行一些心理辅导,逐渐的
引导该生化掉不良行为。
(6):在以上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以后,与该生商量一起制定
一份自我监控表,内容可涉及自我意识、行为控制等。
(7)对于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可通过教育和一定的惩罚措
施加以控制,惩罚内容可与其父母商讨,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总之,该生的行为矫治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相信在一段时期
后,对该生的行为评价会有质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