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解读

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解读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十六项指标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要求,到201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要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此,特制定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

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

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

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

四、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达50%以上。

五、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

六、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健全;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

七、幼儿园均建成省标准幼儿园,其中60%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八、小学初中(含民办)的办学条件均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

九、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省优标准。

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政府及有关部门按教育规律和实施素质教育相关规定管理学校;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十一、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5%,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

十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

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十三、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十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城乡学校的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十五、办学行为规范。

教育法律法规普遍得到贯彻落实,办学许可、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等行为符合规定。

十六、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完备。

政府建立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检查、维修的制度。

校园周边环境无污染,无不健康、不安定因素。

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

江苏省县(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可分为3大块。

一、有学上(1至6条)这一板块表述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目标,描述了我省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对教育公平、普及教育的追求。

既有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社区教育、职工培训、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覆盖面的关注,又有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量上的要求。

(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考察要点:⒈县区政府发展幼儿教育的相关文件。

⒉近三年幼儿园事业年报表。

⒊考察当年度学前教育在园人数与4-6岁(或3-5岁)年龄组人口数情况,核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否达达90%以上。

统计口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在园人数与适龄人口数之比,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口径,均指本地户籍人口。

本地户籍幼儿在非户籍地入园情况和区域内非本地户籍幼儿入园的情况均单独计算。

(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考察要点:⒈反映新义务教育法宣传、学习情况的资料。

⒉义务教育“控流”方案、落实措施和省市专项督导数据。

⒊与考察要点相关的学籍管理档案。

统计口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应按小学和初中分别计算。

小学巩固率是指某届小学毕业生人数与该届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初中巩固率是指某届初中毕业生人数与该届初一学生数的百分比。

非在籍学生单独计算,借读、转学、休学和辍学学生单独考察。

(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考察要点:⒈本年度区域内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统计。

⒉近三年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⒊近三年教育事业年报表(高中部分)。

⒋政府推进高中普及的主要措施与成果。

统计口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指初中毕业生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

高一级学校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年制高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全日制学校(含异地上学的)。

非在籍学生单独计算。

(四)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达50%以上考察要点:⒈19周岁人口统计。

⒉近三年高考各类学校录取人数统计。

⒊近三年自考、成人高考等情况统计。

统计口径:19周岁人口是指当年本地户籍人口。

升入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数是主要数据,接受函授、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单独统计。

(五)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考察要点:⒈社区教育基地、信息传输网络、图书等社区教育基础设施。

⒉从业人员培训统计。

统计口径:从业人员包括工、农、商、教、卫等各行各业人员。

年度培训时限以相应岗位的要求为准,没有具体要求的,一般年满40小时计入“已接受过培训”人员基数“。

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岗中培训、转岗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培训。

“已接受过培训”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百分比为年培训率。

(六)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健全;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考察要点:⒈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建立情况及各类资助对象统计。

⒉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基本情况与就读情况统计。

⒊外来务工人员学龄子女统计与公民办学校接纳情况统计。

⒋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情况。

统计口径: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是指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通过随班就读、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等途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数与此类适龄儿童少年总数的百分比;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是指外来务工农民子女进入本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或合格民工子弟学校学习的人数与其总数的百分比。

二、上好学(第7至12条)反映了省政府对各区县政府建设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表达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

7至9条是对幼儿园和学校整体创优的要求,10至12条提炼出了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3个核心要素,即素质教育、师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七)幼儿园均建成省标准幼儿园,其中60%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考察要点:⒈对照《江苏省幼儿园登记注册办法》(苏教基【2004】28号)抽样核查乡镇幼儿园达标程度。

⒉幼儿教育事业年报与县市区幼儿园注册登记管理情况。

⒊“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名录及其证书(文件)复印件。

统计口径:按《江苏省幼儿园登记注册办法》(苏教基…2004‟28号)登记注册并达到《江苏省农村合格幼儿园办学条件基本要求(试行)》的幼儿园为省标准幼儿园。

按《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标准》评出的省优质幼儿园和原省示范园可计入省优质幼儿园统计。

办园点应为非整建制、非独立法人的教育机构,凡具备“四独立”要素的分园、办园点均应达到合格园标准化建设要求并列入基数。

(八)小学初中(含民办)的办学条件均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考察要点: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民办、教学点)是否达到规定标准。

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的相关材料。

统计口径: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即《江苏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江苏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

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包括民办学校、混合所有制的联办学校。

办学点应为非整建制、非独立立法人的教育机构,凡具备“四独立”要素的分校均应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九)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省优标准。

考察要点⒈核查县(市、区)内高中数量和普通高中达三星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达三星及其以上级别情况。

⒉高中阶段事业发展规划。

统计口径:独立设置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均通过三星级以上(含三星)标准评估的为“达到省优标准”。

办学点应为非整建制(三个年级不全)、非独立法人的教育机构,凡具备“四独立”要素的分校应单独申报星级评估。

(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政府及有关部门按教育规律和实施素质教育相关规定管理学校;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考察要点:1.县(市、区)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

2.对学校考核、评价的方案和结果。

3.县(市、区)推进课程改革的方案、课改培训等方面的资料。

4.小升初和中招工作的方案、计划等。

5.德育、体育、艺术等工作开展情况。

⒍学校课程设置、作息时间安排情况。

⒎学生、社会对教育满意度调查的资料。

(行风评议)统计口径: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规定、作业量规定、考试评价规定等有关要求按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计算;学生每天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包含在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内。

(6、7、8;1、1.5、2)(十一)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5%,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比例达50%以上。

考察要点:1.在岗教师的教师资格。

⒉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高一级学历达标程度。

⒊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⒋县(市、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方案(含职业道德)⒌分学校高中教师研究生、双师型教师统计。

统计口径:学历达标比例的基数均为在岗专门从事教学人员的总数,包括在职教师、聘用教师和长期代课教师。

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基数为区域内普通高中教师和职业高中教师,不含完全中学的初中教师。

高中教师研究生在读人员和研究生课程结业者不算。

但有学历没学位或有学位没学历的均可计算在内。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职业高中(中专)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具有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专任专业教师。

(十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

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建有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考察要点:1.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与实施状况。

⒉计算机生机比、师机比,(10:1、2:1)⒊计算机网络教室设置与办学规模相匹配的情况。

⒋多媒体教室数量与分布。

(4:1)⒌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高中阶段学校校园网建有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