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史
皇帝朝服为通天冠服,冠梁增至24梁,另附蝉12只,金博 山,玉簪导。衣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 白襦裙、白袜黑舄,再附以蔽膝、方心曲领。
皇太子及品官朝服称为具服,《新唐书·舆服志》:“以
具服,远游三梁,加金博山,附蝉9首……绛纱袍,红裳, 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黑舄。” 品官朝服分为文武两类: 1、文官:亲王用远游冠,其余品官用进贤冠 2、武官:武弁大冠(笼冠) ,或曰“平巾帻”
按服制等级分为:祭服、朝服(皇太子及百官朝服叫具 服)、公服(从省服)、常服。前三者称为法服。
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革带、靴子为主要形制。 服饰以品色衣、环带和章服区别等级。 冠帽主要有幞头、通天冠、进贤冠、笼冠、帻等。 初唐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中唐以后衣衫又
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 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 异族(国)服饰并存:胡服、回鹘装、裤褶。
冕服衣裳上衣八章,下裳4章,韨由原来的赤皮改为丝帛。 冕冠冠顶多了“天河带”,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起到
固冠的作用。 皇太子冕服为衮冕。五品以上官员冕服分为衮冕、鷩冕、
毳冕、絺冕、玄冕。六品以下服爵弁。
左图为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 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2)朝服:仅次于祭礼的礼仪活动穿的服饰
1、唐朝法服
祭服:参加祭礼活动所穿的服饰,是最高级的法服。 朝服:仅: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又称为从省服。
(1)祭服:参加祭礼活动所穿的服饰,是最高级的法服。
天子祭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六种。 唐显庆元年间之后,除了衮冕,其他五种冕服基本不用。
常见的常服:襕袍衫、缺胯袍衫、铭袍衫。
袍服形制简单,且相近,所以以服色分等级:皇帝赭黄色, 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 八九品服青。
唐代圆领袍衫展示 图及纱罗幞头图。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帝王及官吏(阎立本《步辇图》)
裹幞头、穿 圆领袍衫、 乌皮靴的官 吏(陕西乾 县李重润墓 壁画)
第五章、隋唐五代服饰
一、隋朝的服饰制度
隋朝开始,服饰又走向奢华。 隋炀帝时恢复秦汉章服制度。
1、皇帝服制:大裘冕、衮冕,将日、月、星辰重又放回 冕服
2、诸王百官服制:王公至五品官员服冕服,六品以下官 员服爵弁服。
3、皇后命妇服制:皇后四等礼服分别是袆衣、鞠衣、青 服和朱服。命妇服制均为深衣制。
唐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 饰也丰富的华丽。
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 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 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 妙的冠服。
唐朝服饰特点
2、常服
也称燕服,是逊于公服的轻礼服。
《旧唐书·舆服志》:“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谓之常 服。……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 用。”
常服是唐朝最常见、常用,最有特色的服饰。
由幞头、圆领袍、革带、靴(六和靴)搭配组成。
实用,服饰样式不分等级,从皇帝重臣到士庶百姓都可以 穿,以服色、衣料、革带、章服却分等级。
上右图为 唐代文官 大袖礼服 展示图 (根据出 土陶俑及 壁画复原 绘制)。
唐代戴武 弁的文吏
(3)公服: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又称为从省服。
《新唐书·舆服志》:“从省服,五品以上公事、朝谒、 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亦曰公服。” 庶人结婚时也可以借绛公服一用。
本图为戴介帻、穿 大袖衫的初唐文吏
隋朝时期的短 襦、长裙及翻 领窄袖女服穿 戴展示图
额黄妆、穿半臂 长裙的妇女
陕西西安出土隋彩绘女 俑,小袖衫,高腰裙 。
穿襦裙、 半臂、披 帛的宫廷 侍女(陕 西乾县李 山蕙墓壁 画)
上图为隋朝时期内穿
大袖短襦、长裙,外
罩翻领窄袖衫的隋代 妇女(敦煌莫高窟303 窟壁画)。
(二)隋朝幞头
妇女服饰:短襦长裙,裙腰系得很高;贵族妇女流行窄衣 大袖,长裙高履,外加小袖披风,多为翻领式样。
男子常服:幞头袍衫。 裤褶仍然穿着,体现胡服特色。
(一)隋朝妇女服饰
基本样式:短襦长裙,裙腰较高,一般在胸部以上,体现 俏丽修长,配以披帛(帔帛)。
贵族妇女:窄衣大袖,长裙高履,外加小袖披风,多为翻 领式样。
由原来的幅巾(幧头)演变而来,到北朝周武帝时将幅巾 裁出垂脚,向后幞发,所以称为幞头。
幞头四条垂带两条系于脑后而下垂,两条带子折带反系于 头顶,所以又叫折上巾。
幞头因简易,一般多为军旅、平民束裹,隋唐五代成为男 子的普遍首服。
隋末唐初在幞头内另加巾子(冠架),以便裹出固定的样 式。
二、唐朝的服饰制度
远游冠
1、2为晋代进贤冠, 3、4、5、6为唐代进贤冠
本图左1、2、3为戴武士冠、平巾帻、武弁的文吏(长安 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1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阳
出土陶俑)
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
壁画《礼宾图》)。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 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
(1)襕袍衫
在袍衫下摆处加一横襕,结合胡服圆领窄袖的特点,汲取 深衣上衣下裳连属的形式。
官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拼服绿,八九品 服青。
戴硬脚幞头、穿襕袍的 晚唐士人(韩晃 《文苑
图》局部)。
(2)缺胯袍衫
在胯下开衩的袍衫,衩长短不一。 开衩,便于行动,一般为士人、庶民劳动者服用,或者作
宫人侍女流行半臂(短袖衣套在长袖衣外面),下着十二 帔裙(下摆很大的长裙)。
民间妇女一般穿青裙,外出戴羃罗,把面部罩住。
本图为隋朝 时期的短襦、 长裙、披帛 女服穿戴展 示图及穿小 袖短襦、长 裙的隋代妇 女(隋代瓷
俑实物)。
隋彩绘仆侍 陶俑群,梳 平云髻,小 袖衫,高胸 裙,河南博 物院藏。
为戎装。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官吏(唐人《游骑图卷》局部)。
(3)铭袍衫
回文铭袍衫。武则天时的赐给大 臣的服饰。右衽、圆领、大袖, 前有鸟兽饰纹,后有回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