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t硝酸铵废水处理工艺安全操作规程

20t硝酸铵废水处理工艺安全操作规程

Q/XXXXXXXXXX 版次/更改标记:A/0

1 硝酸铵废水处理系统工艺安全操作规程 一、电膜系统一般性

1 设备的使用 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精心维护,是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机器设备使用期限的长短、生产效率(生产出产品质量及成本费用)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设备本身设备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的使用和维护情况。为此必须明确生产操作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的责任与工作内容,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设备使用维护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包括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设备使用的基本要求、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定期维护、设备故障和事故处理等。设备的技术状态是指设备所具有的工作能力,包括:性能、精度、效率、安全、环保、能源消耗等所处的状态及其变化情况。设备技术状态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产品质量、数量和成本等划指标能否顺利实现。 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设备零件的完好性:指设备零部件和表面是否完整,零部件和表面的磨损情况是否良好。 设备生产安全防护:指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性以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人生伤害的隐患及可能性。 设备隐患:指设备存在一些隐藏的故障点,不及时维修或处理,会导致大的设备故障或产品质量事故发生。 设备部件的紧固性:主要是指设备上的每一个零部件松动情况的体现(包括每一个螺丝等)。 设备的防护装置:主要分为电器防护、机械防护和对人体的安全防护。 Q/XXXXXXXXXX 版次/更改标记:A/0

2 设备的线路检查:主要是对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维护和检查避免短路、断路和虚接现象的发生。 设备表面的维护:主要指设备表面是否有被腐蚀、划伤的现象、以及设备表面的卫生情况。 设备及管路的泄漏情况:主要指设备以及车间管路的泄漏情况,包括产品、水、等生产用料的泄漏。 设备及管路的泄漏分类 1) 从部位划分: a) 管路泄露:主要指车间管路与外围动力管路 b) 阀门、活接、接头的泄露及设备上的一些泄漏点 c)水路及生产用料的泄漏 2)从泄露介质划分: a) 产品介质泄露 b) 水路泄露 3)设备标识:主要指车间设备必须有明显标识,表明设备的编号及名称,设备编号必须与设备台帐编号相符,标识必须清晰醒目、完好无损。 a)、危险性标识:主要指易出现危险的地方必须有明显的标识(例如“注意有电危险”) b)、管路流向标识:主要指车间管路必须标明流向且要求特定管路标识在标明流向的同时也要标明管路内是什么物质。 c)、操作装置标识:主要指车间一些操作装置必须有明显的标识,表明操作装置的作用,避免引起误操作,设备完好要求设备能稳定满足生产所需温度、开关等要求。动力设备能达到运转时无超温。设备运转正常、零备件齐全、安全防护装置良好、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规定的技术标准,设备外观保持清洁、整齐,控制系统、计量仪器、仪表和液压、润滑系统工作正常、安全可靠。无漏水、漏电现象。 Q/XXXXXXXXXX 版次/更改标记:A/0

3 2 技术安全保护措施

1)水泵安全保护措施:水箱液位自动控制和欠压保护,保证水泵不会无水空转,使设备不会在无水的情况下烧机。 2)对车间的各种线路,应随时检查,防止因线路问题出现事故。 3)对车间的各种线路,尤其是易发生触电的地方(例如:电膜设备、电气控制柜等),因有明确的标识,标明“禁止用手触摸、防止触电”等标识。 4) 车间内必须有安全出口,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及时疏散员工。 5) 特殊工种的员工必须持证上岗,严禁出现无证上岗的员工。 6) 车间的所有设备操作工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7) 对于操作人员必需经过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 8) 配电室、生产一线无特殊情况,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 9) 室外不锈钢管路内介质多为热水,应在管路上标明“管内热水,小心烫伤”等标识。 10) 加酸装置处应标明“内装硝酸”等标识,并说明硝酸的危害。

3 设备使用程序 3.1凭上岗证上岗操作设备 设备操作证允许操作工人独立使用设备的证明,是生产设备的操作工人通过技术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公司考核后方可上岗。 3.2定人定机制度 使用设备应严格岗位责任,实行定人定机制,以确保能认真、正确的使用设备,维护设备(实施四班三班倒每班3人配置1名维修工1名电工)。 3.3按照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进行操作 设备操作规程是设备操作人员正确掌握设备操作技能的技术性规范。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防止事故发生。 3.4填写《设备运行记录表》 Q/XXXXXXXXXX 版次/更改标记:A/0

4 设备操作者必须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设备运行记录表》,《设备运行记录表》包括设备正常及不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一些相关信息、数据,做为事后追踪的凭证。 3.5使用设备岗位责任制 为加强设备操作工人的责任心,避免发生设备事故,必须建立设备使用者的岗位责任制。 3.6交接班制度 交班人在下班前除完成日常维护作业外,必须将本班设备运转情况、运转中发现的问题、故障维修情况等详细记录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并应主动向接班人介绍设备运行情况,双方当面检查。交接完毕后在记录本上签字,如中途设备不允许维修时,可在运行中完成交接班手续。

4 设备的维护 设备的维护是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为了保持设备正常技术状态,使用寿命所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也是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责任之一。设备维护工作做好了,可以减少维修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4.1、设备维护的基本要求 1) 及时性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设备设计要求特点,及进对事先确定类别,修理间隔期及维护部位等进行维护,这样不仅做到设备在无隐患状态下作业,而且还做到了因提前停机维护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2) 正确性 熟悉设备结构,遵守操作维护规程并合理使用,精心维护,做到设备无隐患,安全生产。 3) 可追溯性 每次维护要有详细的维护记录单,作为以后维修和维护的可追溯的凭证。 4.2、设备维护的类别 Q/XXXXXXXXXX 版次/更改标记:A/0

5 1)设备的日常维护 设备日常维护包括“日保养”和“周保养”两种,由操作工和维修工一同负责。每次维护必须做到:对设备各个部件进行仔细检查,并按规定对某些部件进行清洗,并做好相应记录。生产中要严格按操作维护规程正确使用设备,注意观察其运行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并处理。并制订新的合理的维护方案,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a)日保养:是指由操作工按日保养单负责进行的维护工作,每次维护对设备的各个备件进行仔细检查,主要是对设备状态的检查,目的是在生产前使设备的状态达到最佳,保证设备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日保养内容一般包括:记录设备各种就地显示的参数、及时调整各个系列电膜设备进出口浓淡极水的流量、清理设备运行环境等。 b)周保养:周保养主要是由机修工按周保养单负责的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它是根据经验总结设备易损坏的地方作成的周保养表,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做提前预防。 周保养内容一般包括:检查电膜设备接线柱有无松动、按仪表说明书对各仪表进行必要的保养、检查各设备有无损坏等。 2) 设备的定期维护 根据设备操作规程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洗和配件更新,主要由维修工与设备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沟通后完成。

5 设备的修理 设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其零备件会逐渐产生磨损、老化、变形、蚀损等一系列现象,由于零部件使用的材质和使用条件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它们的受损程度也不同。为了使它们能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下工作,所以一定要按时将这些零部件进行调整、维修、更换等技术活动,称为设备修理。设备维修是保证设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规定功能和精密或重要措施,也是生产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有效保障。要保证设备维修的作用性,主要取决于:(1)设备修理工技术水平高低。(2) Q/XXXXXXXXXX 版次/更改标记:A/0

6 设备维修组织系统是否完善。(3)实施活动是否顺利进行。根据以上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对策。对于在生产使用的设备,必须以维护为目的方针,并根据公司生产产量任务、设备特点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通过日常和定期检查等各种手段,切实掌握设备技术状况,编制预防维修计划。以前充分做好技术及生产准备工作,适时地进行修理。 5.1预防修理 设备预防修理分定期维修和状态(监测)维修。 1)定期维修 定期维修和定期维护相结合一起的,这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方式。公司在采用这种维修方式时,除了依靠设备提供的《设备保养单》为依据外,还应从日常积累的经验入手,探索本公司设备的零备件具体使用磨损等方面的规律。适当地增补修理项目。并要求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2)状态(监测)维修 这是一种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方式,它是根据一些相关信息,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地进行适当维修。由于这种维修方式对设备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不但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而且还能充分利用零备件寿命。因此,此定期维修更合理。所以要求应采用以此维修为基础,结合定期维修制订一合理的维修方案。 5.2改善维修 为了消除设备的先天性设计缺陷或根据生产要求,对设备的部位或零部件加以改进,结合修理进行改装,以提高其可靠性和维修性的措施称为改善维修。它的目的在于局部提高技术状态。进行改善维修必须有一定的书面材料,以便进行技术跟踪。 5.3事后维修 设备发生故障或生产使用中因没有在其它几种方式维修中做到的项目维修而导致设备性能、精度所到合格水平时所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统称为事后维修。事后维修,修后会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也会给修理工作造成被动和困难,所以要尽量做到无事后维修。万一出现事后维修的现象,除了能以最好、最快的方式维修好外,还应针对此次事故做好相应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