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方法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方法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方法及体会
抑郁症是严重精神疾病之一,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
[1]
。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
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情境为中心的临床症
状。它包括多种症状与体征,
其中躯体方面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方面
主要表现为丧失自尊、有自罪感,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杀自伤想法等。虽然抑郁症的病因未
完全清楚,但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
[2]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节
奏也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承受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导致抑郁症,如产前抑郁、产后抑郁、青少年抑郁、
老年抑郁以及各种疾病原因引起的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及身心健康,
也间接影响其家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据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估计,到2020年重性抑郁所导
致的功能残疾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肌病,位居第二[3]
,因此,应该重视抑郁症的治疗。心理干预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心理
干预方法
1.1
工娱治疗
除了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外,联合采用辅助治疗方法会使疗效事半功倍,工娱治疗就起着显著
作用。工娱治疗不仅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使患者很快融入集体活动中,从而改善
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常用的工娱治疗有下围棋、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牌、跑步等,
如果患者不喜欢这些活动,还可以让患者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在
运动过程中,可以使患者消耗大量的体力,对改善夜间睡眠也有相当的作用。然而,不要让
患者参加过于激烈的活动,如蹦极、跳伞等,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1.2
音乐治疗
可以让患者在休闲时间多欣赏一些轻快、
和谐、柔和的音乐,让患者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情境中,受到音乐情境感染,
保持愉快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患者的心理状况就不会维持在较低落的状态。采用音乐治
疗过程中,不要让患者听一些悲伤的音乐或慷慨激昂的音乐,以免情绪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1.3
写健康日志
指导患者通过写日志的形式记下一天发生的事和感受,这既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形式,护士也
可以通过日志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从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这样不仅可以促
进康复,也可以降低患者回归社会后疾病复发概率。
1.4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是为了让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饮食、
疾病转归以及如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了解疾病的注意事项,避免生活中引发疾
病的一些不良因素,让患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除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也要对患者的
家属进行同样的健康宣教,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才会让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
到底的坚定信心。
1.5
定期召开座谈会
可以将同是抑郁症的患者召集起来,定期召开座谈会,让患者自由表达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以产生共鸣,然后彼此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彼此开导。护士也可以参加,给予患者一些合理
的建议。在患者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思想碰撞,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
提高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5]。
1.6
有效心理沟通
护士要经常下病房,与患者面对面地进行有效心理沟通,特别是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更
是强调这点,与患者零距离接触,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倾听患者的烦恼。在此过程中要尊重
患者,不可中途打断患者的话语,不可对患者的偏激行为强行纠正,必须以非语言动作予以
鼓励和温暖,然后再找适当的时机开导患者,将患者引入正轨。
2
心理干预治疗的体会抑郁症患者长时间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忧郁环境中,在自己封闭的黑暗空
间里担心、怕事、处处往坏处想。因此,护理人员要友善对待患者,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朋
好友,让患者有回家的感觉,总之,就是让患者敞开心扉。这样,可使治疗过程得到患者的
配合。与患者交谈时,语速要缓慢,态度和蔼,着重问题,明确指导。对于患者住院期间碰
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意
义,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纽带。心理干预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因为抑郁症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药量过多、过少都容易引起疾病复发;对于自伤、自杀
行为的患者,更要采用心理治疗,使患者走出阴霾;密切监护,除24小时专人陪护外,护
士加强巡视,定期安全检查,特别是晚夜班时,以上这些都是支持性的心理干预。还有就是
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了解病因,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的心理疏导,改变固有的
认识
.6
帮助患者提高自尊,建立正性的认识
当抑郁症患者病情好转、认知能力恢复后,容易产生继发性抑郁,相当一部分患者自杀行为
发生在恢复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己责怪自己、对生活丧失热情、担心出院后不能胜任
原来的工作、怕受人歧视、怕人讥笑讽刺、产生悲观厌世的负性心理。
认知重建的目的,就是要增加患者的自尊和自信,改变对自己的负性评价。护理人员要多鼓
励患者,帮助其树立自尊和自信,用以往的成就、优点、长处来增加其正性看法;与患者共
同制定目标,教育患者克服性格弱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