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
要解决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通过采取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等对策来治理虚假的会计信息‚以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披露;虚假;监管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依然不少‚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
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
1 1 信息披露不真实
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的方便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1997年2月琼民源的年报所披露的所谓4.41亿元的其他业务利润和6.57亿元的资本公积金的解释‚便是典型的一例;又如东方锅炉为达到上市目的‚虚增92-94年利润1500万元‚在上市公告中做虚假披露;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四通高科虚假披露上市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虚假披露公司的资产、收入、利润的财务报告;此外‚还包括飞龙实业、中国高科等公司的违规虚假披露行为‚类似此种情况屡见不鲜。
1 2 信息披露不充分
表现为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
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如深发展动用3.11亿元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佛山照明在违规贷款6.3亿元给银行和证券公司。
这些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在被查处之前有关公司根本没有通过任何方式予以披露。
1 3 信息披露不及时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
这一规定对于防止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士进行内幕交易有积极的意义。
不过‚信息披露不及时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如:97年6月石家庄
宝石电子公司市场畏缩‚黑白玻壳及显像管生产线相继停产‚这一重大生产经营环境变化的情况在年报中没有公布‚直到1998年4月30日才予以披露。
1 4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
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为什么热衷于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且能够违规披露、控制信息‚又屡禁不止呢?分析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 1 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我们以股份公司的成立、上市为线索‚对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披露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
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
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作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
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
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 2 违规成本低廉
具体表现有二: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围绕着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涉及到很多单位和人员‚有些本来是执法者‚但不认真执法‚反而与公司串通一气‚合伙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隐蔽性‚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另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可以说查不胜查‚被揭露的概率很小。
二是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
我国现已发布的有关惩治造假的规定过轻过宽。
比如《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
那样行为‚却没有“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
这类条文的规定‚不仅威慑力不足‚而且明示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对于胆敢冒险的造假行为‚倒起了“鼓动作用”。
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2 3 政出多门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一点在证券市场的立法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界定不清‚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
尽管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的准则‚但作为报告主要部分的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信息的生成则是根据财政部会计制度制定的。
由于两者职责不明又缺乏协调和沟通‚披露要求缺乏一致性‚造成执行中的混乱‚给披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
2 4 会计制度、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提供了诱因和可能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
如同一项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被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造成部分上市公司为了配股“扭亏”、“保壳”、兑现管理人员奖金、平衡实际盈利与预测盈利等目的‚利用准则、制度给予的“活动空间”进行会计操纵‚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公允、失真。
3 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要解决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治理虚假的会计信息。
解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及披露问题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3 1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仿佛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接‚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应该是治理的重点。
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
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起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
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
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3 2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
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
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3 3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在股票市场上‚对于无足够股份参与管理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最直接的信息来源。
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消除股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充分‚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股票市场的透明和规范。
对公司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严惩。
尽早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对发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赔偿。
另外‚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从制度上规定他们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
3 4 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
这些法规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不会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
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有的单位知法犯法‚阳奉阴违。
为此‚要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针对造假违规成本低‚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单位和个人‚建立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大处罚力度使造假者名声扫地‚甚至倾家荡产‚饱受牢狱之苦‚以警示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