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实摄影的三大功能
内容摘要:纪实摄影之所以能一直感动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就是由于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服务。
所以“审美功能”也不是“美”、“丑”表面意义上的“美”;表现“审美功能”中的“美”也并不是指去表现美的事物、喜庆的场面、迷人的笑脸…纪实摄影的“审美功能”就是会使失望变成希望,去发现“丑”中的“美”,呼吁把“丑”变成“美”,把“美”的变得更美。
关键词:纪实摄影;社会功能;真实功能;审美功能。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其功能无比强大,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退休后是朋友把我带入光影世界,步入漫漫摄影路。
真正掌握摄影这门艺术,驾驶好手中的相机并不是那么容易,“入门容易,成名成家难上难”。
至于摄影理论也是请教老师、看书、查阅资料才有所感悟。
关于“纪实摄影”这个特定的摡念,无论是摄影家还是摄影理论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而且对于它的讨论也没有停止过,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笔者认为,纪实摄影至少有社会、真实、审美三大功能不能忽视,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
人们常说新闻摄影的功能主要是新闻快速功能,艺术摄影的功
能主要是审美功能,那么纪实摄影的功能主要是社会功能。
提及社会,常常使人想到社会各个阶层,一张图片的功能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社会和社会视觉上的发展去判断。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
当今无论是专题纪实摄影还是灾难事件中的纪实摄影都得到空前重视,并发挥了极大的社会功能。
大家熟悉并亲身经历的“5.12”特大地震,当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十几分钟,在互联网上人们就可以查到相关信息,并有大量图片配有文字的新闻纪实信息。
第二天的各大电视台和报纸都已经被汶川大地震的新闻信息和图片充塞,也都在第一时间从各个方面向人们传达信息。
特别是绵阳许许多多的摄影记者和自由职业摄影师及业余爱好者,除了以作品影响世界外,还不畏难险,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奋战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第一线,铺就了党群同心,军民同心,世界援助的血肉情深,鱼水情深的时代华章。
特别是绵阳图片和绵阳市新闻摄影学会联合编制出版的《绵阳抗震救灾纪实一一5.12大地震》图片专辑,全景式展现了绵阳抗震救灾斗争的壮阔历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拥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还有许多摄影师追踪拍摄北川地震及灾后重建6年的历程,用镜头记录下昨天的历史,不仅仅是将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也是让后人认识灾难和重建的本来面目,认识前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的途径以及方法。
用纪实摄影的方法,真实的记录灾难和重建,是对后人负责的表现,因为能使后人从这些记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充分发挥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纪实摄影的真实功能
纪实摄影中“纪”和“实”都是关键。
“纪”就是记录,“实”就是事实。
纪实摄影者就要有求真求实的目标和追求。
“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生命和重要的评判标准。
首先,纪实摄影的真实功能必须具备三个层次。
一是相机成像原理上的真实,通过机械、电子、光学客观性,为纪实摄影的真实功能提供了可能。
二是拍摄对象的真实,是纪实摄影真实功能的前提。
三是拍摄者的真实,是做到纪实摄影真实功能的关键。
摄影者的直观和认识水平来实现。
其次,纪实摄影对象是现实社会,摸拟人眼的相机在摄影师能动的控制下,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捕捉了真实,不论是摄影师的情感因素,选择拍摄的角度,还是相机的设置等活动,都只是为了更加有力的表现和挖掘事实,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所谓“篡改”。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日益发展,纪实摄影不再是简单的一种记录手段,还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走进人们的生活领域。
基于现代化工具基础的丰富影像、记录、占据了人们的视野和心灵,虚拟了一个影像化的世界。
而纪实摄影这个影像化的世界的诞生和判读,是以摄影者与接受者的主题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它诞生于真实的世界,却不能等同于真实的世界。
再次,纪实摄影不仅秉承了摄影最原始的本体语言,而且其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具有更加苛刻的要求。
纪实摄影不参与、不干预、不改
变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镜头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而不参杂情感因素,很好地将那一瞬间的“事实”记录下来,使人们能够在照片中去反复体验,反复感受更为客观和本质的现实世界,其真实功能成为无可替代的唯一选择。
例如,2005年8月我受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领导的委托,负责、牵头、主持、编辑、出版8开、83页、168幅图片、3000册的《建设科技城,放歌颂文明》的大型画册,为绵阳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起了重要作用。
这本画册汇集的一张张群众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彩纪实摄影图片,以其栩栩生辉的文明之光,绘织出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线。
这本画册不仅是一个资料的积累,而是对绵阳三个文明创建成果的充分展示,更是一个宣传窗口。
通过画册可以清晰地看到绵阳三个文明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从中也反映出绵阳纪实摄影作品的水平在不断提升,服务于社会和民众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三、纪实摄影的审美功能
纪实摄影的审美功能,就是对纪实摄影欣赏性的提升,真实性的有机发展。
纪实摄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中所蕴涵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真实美”,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
所以,纪实摄影可以理解为物理和光学上的复制,这种本质的再现是绝对真实的,它记录了事件的原貌,不存在仼何值得怀凝的地方。
如果说纪实摄影的目的和意义只为了记录和保存事实资料,那么就没有这么多人热爱这一摄
影形式。
纪实摄影之所以能一直感动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就是由于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服务。
例如绵阳晚报主任记者、本土摄影理论家李伟,从事摄影30多年,以纪实摄影为主线,心系民众,关注人文,实践了纪实摄影与社会生活有效互动。
早在80年代初他拍的《足球之乡》专题纪实摄影作品,激发了三台百万儿女群众性参与热情,为三台跨入全国足球之县作出了贡献。
《别具特色的郪江古镇城隍会》,记录了三台县郪江古镇的历史文化及民众生产生活情态,有效地引推三台县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湖广填四川衍生的客家人》,反映了客家移民在四川繁衍生息、劳作、生活的现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记录资源,而且为绵阳武引工程移民搬迁工作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
《高菜价下的“游击队”》,追踪拍摄、记录一些农民在绵阳城区街头巷尾摆地摊卖菜,被城管追得东躲西藏的特定现实,为绵阳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有效双向宣教素材。
《抗震救灾与爱同行》、《大爱中华.心系绵阳》等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反响,以大地震中的突出表现荣获《中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
事实证明,纪实摄影具备的审美功能有别于机械的表面真实追求,更看重摄影者的人性的真实美。
所以“审美功能”也不是“美”、“丑”表面意义上的“美”;表现“审美功能”中的“美”也并不是指去表现美的事物、喜庆的场面、迷人的笑脸……,纪实摄影的“审美功能”更是摄影者人性的美,可以去表现残酷的场面,悲伤的气氛,惊恐的眼神……,但这些带给人们的视觉感想可以是失望,但不会是绝望。
象
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姑娘苏明娟我要读书的镜头,一个农村小姑娘大而清亮的眼睛,透出的是对读书的渴望,间接反映的是农村教育的滞后,从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始了希望工程。
他的这幅照片成为宣传希望工程的典型之作。
纪实摄影的“审美功能”就是会使失望变成希望,去发现“丑”中的“美”,呼吁把“丑”变成“美”,把“美”的变得更美。
那么摄影者如何强化纪实摄影的“审美功能”。
首先,摄影者对真实本质的敏锐洞察力,是获得“审美功能”的一条途径。
其次,摄影者视点的真实,对现实的尊重。
其次,摄影者的人性的真实。
最后,摄影者艺术的真实。
总而言之,这几点并非独立存在,是相互补充和说明的,都是纪实摄影“审美功能”的重要内涵。
综上所述,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真实功能、审美功能等贯穿拍摄全过程,要求摄影人秉承“以本来面目去复制自然,以本来的目的去表现自然”这样的理念,使纪实和艺术有机结合。
纪实摄影就是通过相机镜头去框取世界,将现实生活中流动的时间和连续的空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它逼真地还原了自然,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细致的观察去品味现实世界;同时,这种框取又融入了人类情感和道德的标准,以及艺术审美取向,从而纪实摄影成为既有社会功能,又有真实功能,还具有独特审美功能的视觉艺术作品。
只有这样,纪实摄影作品才有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其发展才会有着无尽的动力,才能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