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
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
一、《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
其中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作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见证。
这些情诗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执着求爱的苦恋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是很好的代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
“钟鼓乐之”,钟鼓属大典之乐,用于庄严、隆重、欢乐、热烈的场合。
人生最大的欢乐庆典,莫过于婚礼。
从此看出此时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陈风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对完美人格、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2、敢于反抗的奋斗者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
如《齐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郑风·将仲子》同样也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
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
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
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
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鄘风柏舟》更是一位女子勇敢反抗包办婚姻的杰作。
她爱上了一位“髧彼两髦”的英俊少年,认为只有他和她才是世上最为理想的一对儿,但她的母亲却要给她另择婿家。
她誓死不从,发出“之死矢靡它”的坚强誓言,这声音千百年来具有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3、大胆热烈的求爱者黑格尔曾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美,因为女子吧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或扩大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
”这一点在《召南·摽有梅》里女主人公急切求偶的呼唤声中便可窥见一斑: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抒写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很率真,也很感人。
“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同情。
古代礼制,《礼记·内则》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既有明确规定,逾时不婚的女子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内心充满着痛苦。
此诗第一章用飘落的梅树起兴。
梅子成熟则下落,留在树上的只剩七分,由盛而衰,好景不常。
这正和逾时不嫁的女子的处境相似。
然后直抒胸臆,向求婚的男士发出了内心的呼声。
时不我待,机不应失。
要求他趁着吉日良辰,完成终身大事。
二、三章,不仅回环吟咏,重吟叠唱,而且从“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顷筐既之”。
从“迨其吉兮”、“迨其今兮”到“迨其谓之”逐步深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诸如此类的形象在《诗经》中俯拾皆是。
《召南野有死麕》中那位年轻的猎人,竟以一只刚刚捕获的死麕来向女子求爱,从女子的委婉卷高中,反映出年轻猎人急不可耐的火辣辣的求爱之情。
《郑风萚兮》和《王凤大车》都是描写女子渴求爱情的名篇。
4、坚贞不二的钟情者伯兮羯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
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郑风出其东门》则是一首宪哥对爱情和婚姻忠贞不二的青年男子的热情颂歌。
写了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这位青年男子在城东门的集长上碰见了许多想云彩一样美丽而众多的女子,但他毫不动心,心里依然深爱着家中那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妻子。
这种对待爱情的严肃热真、坚定不移的态度,委实是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
《诗经》中描写女子忠于爱情的诗篇还有《郑风扬之水》、《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等许多。
5、刻骨铭心的相思者这类诗数量甚多,按形象大约又可分为三类:(1)男女倾慕的相恋者。
《王坟采葛》是其中代表。
此诗写一个男子对采葛的勤劳而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与她才“一日不见”,就如同“三月”、“三秋”、“三年”那样漫长,用夸张的手法写相思之深,分外感人。
(2)天各一方的相思者。
《周南卷耳》中女主人公在一次采摘卷耳时,因忽然想起远役的丈夫,竟连小小的竹筐也采不满。
她设想丈夫翻山越岭,眺望家乡,并借酒消愁;设想她的马病了,仆夫也病了。
全诗“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使古今闺思之祖。
”(3)生离死别的悼亡者。
这类诗歌数量不多,但篇篇哀痛,催人泪下。
《邶风绿衣》是以为男子悼念亡妻之作。
他由亡妻生前为其精心缝制的一件“绿衣”写起,相思悠悠,痛心不已,开后世悼亡诗之先河。
《唐风葛生》则是一首悼夫诗。
全诗五章,前三章,女主人悲叹自己独活人间,表示死后要与亡夫葬于一室。
“全诗长哭逝者之独,深哀自身之孤,而这种孤独源于深挚的爱情。
因此在诗人看来,唯有死后同穴,才能消除这份孤独,不言生前之情爱,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见。
”如此抒写忠诚深挚的夫妻之情,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6、哀怨忧郁的失恋者《郑风狡童》和《褰裳》都是描写女子失恋的佳作。
在女主人公眼中,一个男子为“狡童”,一个男子为“狂童”。
由于女子的性格和失恋的原因不同,因此对待失恋的态度亦有别:《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主人公较为缠绵,以致废寝忘食;《褰裳》主人公较为爽朗,显得坚毅果敢。
7、赢得爱情的自豪者如《王风木瓜》中青年男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友好馈赠之举,《邶风静女》中那位小伙子因姑娘“贻我彤管”而“悦怿女美”的开心劲儿,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青年女赢得爱情的自豪感。
《鄘风桑中》以男子口吻,回忆美丽姑娘“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两情相好的美好时刻,怡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周南桃夭》和《唐风绸缪》都是贺婚诗,前者写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出嫁了。
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的反复咏唱中,写出了主人公的欢乐神情和对未来所充满的美好希望。
后者写新婚之夜,男女双方喜不自胜,不知如何相爱才好的欢乐。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几句“摹写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8、伉俪情笃的恩爱者《郑风女曰鸡鸣》是些夫妇互相亲悦、警戒而充满家庭和谐气氛的一首好诗。
这就难怪连对情诗常有微言的朱熹也不得不颔首称:“此诗意思甚好。
读之,使人有不知手舞足蹈者。
”《齐风鸡鸣》的构思与内容与此诗相似,可谓“真情实景,写来活现。
”二、《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同时领悟先民们外在情感态度背后的精神实质的深层内涵,发掘出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激发现代人类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1、单纯美好、真挚自然首先,《诗经》中的爱情诗,紧贴现实生活,不做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摒弃了世俗偏见,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其次,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
《诗经》时代的感情是真挚、纯朴,而又健康活泼的。
如《齐风东方之日》,写了一个女子大胆直率地去追求她所喜欢的男子的情景,全诗爽快、直率、毫无矫揉造作,基调昂扬而健康。
2、审美观照、人性感召《诗经》爱情诗中,男女主人公地爱情的追求大胆而热烈。
在这种自然而率真的情感态度背后隐藏着的精神实质是值得人们推崇和赞同的。
首先,审美:无功利的欣赏。
《郑风有女同车》诗中的男子,在叹息不为己有之余,也唱出了心中的感动。
爱情总是自私的,难免带有功利色彩。
但若换个角度,摆脱自私自利的目的和功利得眼光,把自己所爱慕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不失为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这种爱也恰前一次变得崇高和伟大。
其次,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先民的爱情观中,无不折射出气节这种高昂向上的人格风度和忠贞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如《召南行露》中,连用反诘的口气来谴责对方,比起直诉其恶更能显出对方行径的不可容忍和自身愤慨的无法遏抑。
3、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歌总集,它反映的是周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具有的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
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
姓名:李衡班级:07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学号:01010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