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0年第2期总第136期155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概述刘晓村**刘晓村,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报社副编审。
2010年5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隆重开幕。
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戏剧教育中心主席科尼鲁·杜米丘向本次论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
亚洲戏剧教育中心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代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的各位理事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全体师生欢迎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们,并宣布:经过与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各会员院校协商,本届论坛确定的主题是“戏剧管理的教学与实践”。
参加论坛和大学生戏剧节的中国院校有: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香港演艺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外国院校包括: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韩国中央大学校、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韩国青云大学、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越南河内国立戏剧电影大学、菲律宾大学蒂利曼分校戏剧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以及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
论坛5月19日,论坛研讨会正式开始。
当日上午的嘉宾主持人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罗锦麟,专家主持人为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兰姆瑟。
发言的专家及他们的论文题目分别为: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松原刚的《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戏剧》2010年第2期156科“企划·制作”研究的开始与现状》、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商尔刚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现状》、韩国中央大学校媒体公演影像大学演剧学科教授金钟佑的《跨学科教育对培养戏剧策划制作人才的必要性》、乌兹别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系教授图利亚霍扎耶娃·穆哈巴特·图拉波夫娜教授的《戏剧管理:教学和实践》、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俞唯洁的《学生在戏剧制作管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与制作管理的教学过程》、菲律宾大学蒂利曼分校戏剧系教授亚历山大·库特兹和戏剧系主任贝伦·克林格申的《从宏微观角度分析学院派戏剧教育在管理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菲律宾大学蒂利曼分校戏剧系和Dulaang UP剧团案例分析》、中央戏剧学院管理系副教授陈珂的《艺术管理系〈演出制作学〉的构思、展望和实施》、中国戏曲学院讲师胡娜的《论戏剧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发言,与会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有:1.民营艺术院校管理系与公立艺术院校管理系的课程设置有何不同;2.艺术管理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3.剧场管理与制作管理的区别;4.如何引导和规范艺术管理系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取向;5.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艺术类和非艺术类课程比例如何分配;6.艺术管理系教学中营销类内容和艺术类内容如何平衡。
19日下午研讨会的嘉宾主持人为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原一平,专家主持人为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教授朱添寿。
发言的专家及他们的论文题目分别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兰姆瑟的《(舞台)管理:最终促成者和(微妙)影响力》、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户田宗宏的《艺术管理的现状以及与大学的伙伴关系》、韩国中央大学校媒体公演影像大学教授李惠贞的《策划制作的培训与创意性》、韩国青云大学校广播艺术学院教授李松的《表演教学法》、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外聘教师水谷内助义的《剧团与艺术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必要性》、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宋震的《艺术法教学模式的重构与思考———以〈艺术法案例〉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孙亮的《关于演出制作专业开展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针对以上发言,与会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是:1.大学教育如何弥补学生在管理实践方面的不足;2.日本新剧的现状及与其起步阶段的异同;3.制作人在资金、剧场和观众之间起何作用;4.如何让学生体悟制作人在工作中的困难;5.艺术院校进行法学教育的目的;7.《艺术法案例》教学的实践操作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8.艺术管理教学中如何定义“全才”学生,“全才”的弊端在哪里。
19日晚上继续展开学术演讲及讨论。
当晚嘉宾主持人是韩国中央大学校教授朴东祐,专家主持人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邓树荣。
发言的专家及他们的论文题目分别是:越南河内国立戏剧电影大学教育和培训系主任阮停诗的《越南戏剧/舞台管理》、韩国青云大学校广播艺术学院教授李源基的《戏剧写作是培养戏剧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教授那依丹敬·冈胡雅克的《宗教艺术中的制作元素》、韩国青云大学广播艺术学院教授林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概述157昌周的《极简主义在歌剧〈茶花女〉中的体现———谈2010年在大邱歌剧院上演的歌剧〈茶花女〉》。
针对以上发言,与会者提出的主要问题是:1.越南国内的演艺现状及趋势;2.如何评定表演系学生的剧本写作水平;3.萨满教仪式表演接近戏剧还是接近宗教表演;4.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如何才能被社会接受。
发言结束后,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商尔刚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户田宗宏共同主持论坛总结会。
商尔刚教授对20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综合概括和评述。
他认为专家们主要围绕艺术院校管理系在课程设置、办学理念、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方面阐明观点,进行讨论。
管理专业在各个艺术院校都属新型专业,同时又是当下社会演艺事业亟需的热门专业。
专家们在论坛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念,新的教学和实践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运用。
户田宗宏教授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未来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学子们要以认真吃苦的态度来学习和磨砺自己,将来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引导观众、影响观众,从而为观众艺术素质的提高尽自己一份力。
戏剧演出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共有七个国家九所院校的九台戏剧演出。
戏剧节设有表演奖。
参加演出的院校和它们的剧目分别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潜在的支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的《德古拉》、韩国中央大学校的《费德尔》、印度国立戏剧学院的《十二怒汉》、越南河内国立戏剧电影大学的《伊索》、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的《契诃夫戏剧集锦》、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的《春香》、韩国青云大学的《严密监视》、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的《蟠龙》。
中央戏剧学院的《潜在的支出》为导演系毕业演出剧目。
编剧维克托丽娅·尼基福罗娃[俄],导演丁如如、杨硕。
《潜在的支出》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俄罗斯当代青年的精神侧面,其构成细节正是青年人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如工资待遇、购买房屋、还贷、超前消费、代孕等,很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性。
《潜在的支出》的主人公挣扎在现实困境和内心理想之间,左右突围。
他们不甘堕落,却无法拒绝享乐,只得以青春的蛮力应对金钱社会的冷漠。
也许只有在多年后,他们才能明白他们付出的灵魂的“潜在支出”。
《潜在的支出》形式轻松幽默,创作者“远距离”揶揄“冷酷现实”,理解剧中人的处境,极力在喧嚣算计的生存之中发现点滴的美和温情。
该剧舞台设计简洁大气,翻转式道具的运用既便利又扩展了舞台空间,可谓匠心独运。
演员们热情真诚,将人物命运的逆转揭示得层次分明,引人深思。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演出的《德古拉》改编自布拉姆·斯托克的经典小说,导演比尔·沃尔特斯。
《德古拉》保留了原作中维多利亚风格的吸血鬼特点,同时大胆引入不同以往的吸血鬼领地。
编剧麦克·韦尔曼是美国当代举足轻重的编剧《戏剧》2010年第2期158之一,他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以富有挑战性而著称,敢于独树一帜、突破别人眼中“标准”或“优秀”戏剧的概念。
《德古拉》陌生而刺激,怪诞而疯狂,它的主题并不明晰,喻示了生活本身的不可预知性。
《德古拉》的舞台氛围营造得很到位,气场强大。
其钢架结构的舞台装置、舞台后区乐队的现场弹奏,幽暗、吊诡、神秘的气氛很适合表现吸血鬼的出没。
演员们极其投入,身体能量充沛,表演风格夸张浓烈。
导演让两位演员同时出场扮演同一角色,人物的一个自我身处其中,另一个自我置身事外,旁观自己的经历。
这种表现人物心理分裂的手段并不算新颖,用在该剧中却很贴切,富有象征性。
韩国中央大学校演出的拉辛名剧《费德尔》,导演白信荣。
导演认为人类内心都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欲望。
理性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很自然的压制内心的欲望,但欲望以各种方式潜伏在我们内心中。
不仅是主人公费德尔,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有凌驾于理性之上的疯狂欲望。
这种人物在规定情境中强烈迸发的情感行为一向被艺术家偏爱。
《费德尔》相对单纯的情节、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非常适合用肢体语言诠释。
韩国中央大学的这个版本在动作以外更辅以面具处理。
该剧艺术总监白楠永是形体戏剧专家,对面具在戏剧中的作用也很有研究。
在《费德尔》中他让歌队使用面部表情为零的中性面具,突出了动作的表现力,他们以各种跃动的姿态衬托主人公疯狂的情绪,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饰演主要人物的演员在空旷的舞台上身着单色袍服,在鼓声的“煽动”下,以强劲丰富的形体动作冲破纱布围拢象征的“束缚”、用反复浸水“浇灭”欲念和焦虑,这些舞台处理手段渲染了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和情感冲动,颇具视角冲击力。
印度国立戏剧学院演出的《十二怒汉》是一出现实主义戏剧。
编剧冉杰特·卡普尔,导演凯尔蒂·简。
该剧讲述的是陪审团对一起谋杀案的审议过程。
19岁的贫穷男孩被控杀害了自己的父亲,由十人组成的陪审团将对这个一级谋杀案进行审议。
如果罪名成立,男孩将会被判处死刑。
剧作家借陪审团成员们对男孩犯罪心理的解读,表达对贫穷、犯罪、青少年文化、人与人相处等社会问题大相径庭的体认。
《十二怒汉》主题尖锐而有现实意义,戏剧构成巧妙,以小见大,涉及的思想分歧尤其让人深思。
演员表现自然细腻,纯朴真挚,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遗憾的是舞台手段较为单一,未能更多面、更舞台化地揭示人们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时矛盾而困惑的心境。
越南河内国立戏剧电影大学演出的《伊索》由巴西剧作家吉列尔梅·菲格雷多创作,导演黄事。
吉列尔梅·菲格雷多从古希腊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者伊索身上获取灵感,并根据伊索讲述的故事创作了这部西班牙语戏剧。
人类争取自由的道路复杂艰辛,常常伴随着牺牲,伊索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身为黑人奴隶,伊索的精神却是高贵的,他以智慧战胜愚蠢和贪婪,他是被压迫者聪慧、磊落、顽强的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