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文短教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文短教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之长,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始料不及的,许多学生一见到长课文就像见了”拦路虎”似的,怎样才能主动地去使用它而不是被动地应对它,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我们的教学教材,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新鉴于教材的这些特点,我们发挥备课组力量,集体备课,在统一文本取舍的前提下,发现了”长文短教”这种比较合理的教材处理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做到长文短教呢?我认为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精通教材,努力探讨凝炼的教学过程和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时效率。

努力探讨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段。

并利用课文中各种角度的有利因素,强化课文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我的粗浅看法是:
一、寻个性
长篇课文和其短篇课文一样,既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它通过写事来突出诸葛亮的杰出才华和胸怀广阔的高尚品质,这就是它与类似课文的共性。

但它有较强的前因后果的个性,纵向贯穿于全文的有:一是诸葛亮要在短时期内造好十万支箭的前因后果;二是周瑜限期造箭的前因后果,横向包含于课文局部的有,鲁肃帮助诸葛亮的前因后果。

曹操中计送箭的前因后果。

抓住这些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可避免按段落串讲的俗套,又可减轻诸多的模糊认识,又顾及全文,尽管细节繁锁,故事曲折,
只要抓住各种前因后果,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就会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中心思想也会自然流露。

二、寻题眼
有的长篇课文,题目含义丰富、深刻,它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蕴藏着中心思想,所以从课题入手就是教学之路。

如《将相和》一文,它有三个动人的小故事组成,要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孤立单独地讲解分析,既非时非力,也不利培养学生整体的概括能力。

这样故事局部观念强了,但整体观念就弱了。

我的教法是围绕课题这个题眼,先让学生反复默读全文,再字字提问。

将和相各指谁?将和相各做了些什么事?开始他们为何不和?他们不和对国家对个
人的结果会怎样?他们和又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再让学生带着这些
问题细读全文,进行顺藤摸瓜。

让学生找出廉颇和蔺相如所做的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廉颇和蔺相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也就呼之即出,这样的教学既省时学生又听得懂。

三、寻主线
有些课文既长内容又多,但只要抓住主线,分清主次,也能做到长文短教。

如《三人行》一课,它主要讲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草地的事迹。

这篇课文只要抓住行这根主线,再设计问题,先谁背谁行?接着是谁背谁两人行?然后是谁两人背谁行?教师边提问边板书,再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脉络。

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能够以惊人的意志和顽强毅力同困难作斗争?
为什么能够如此地团结?为的是什么?只要紧紧抓住行这根主线,也能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四、找辐射点
有些长文的联想和想象成分既浓又丰富,感情色彩又强烈。

这类课文可用找辐射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篇课文想象力既强又集中,又是课文的重点段。

为此,可将想象部份作为辐射点,用每根火柴光中的景象去辐射现实生活,以此为中心,学生就容易领会掌握,提高理解能力。

五、找中心句和中心词
有的长篇课文找出中心句和中心词就能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夜的工作》可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

”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接着问,课文那几节写生活简朴,那几节写工作劳苦?然后提出: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品格表现在哪里?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到周总理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采用找中心词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自学,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本文的中心词是什么?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邱少云为什么要做到纹丝不动?他是怎样做到纹线不动的?做到纹丝不动
的结果怎样?对作战的胜利又起了什么重要作用?这些问题通过提
问讨论,故事的前因后果就显而易见了。

同时邱少云那种顾全大局,遵守革命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就会展现在学生眼前。

六、找人物
有的长篇课文是从文学作品中节选出来的,不但内容多,细节繁,而且中心含而不露。

若采用先分段落后讲解的方法难度则较大。

但类似的课文有个共同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感情丰富。

分析人物形象、个性、感情往往就是学习课文的步骤。

如《少年闰土》,是从鲁迅《故乡》的小说精选出来的,怎样点拨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呢?我的教法是围绕人物拟出如下提纲。

如本文主要写谁?围绕闰土写了哪些事情,他是怎样一个人?结果怎样?学生就能从这繁多的情节中理出头绪,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长篇课文时,还可以采用找过渡句和过渡段等方法进行。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

我们知道”长文短教”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和角度,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长文短教”并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唯一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短教”,那种单纯追求教学时间而忽视了教学的深度广度的教学还是很危险的。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那么,”长教”“短教”皆是相宜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