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172-173)(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容。
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
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4)是迎接世界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
(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
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公式中,E 表示结构偏离度Y 表示产值L 表示就业i 表示第i产业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
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
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
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
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值是不可能为0的。
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
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度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只是,结合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准,在实际需要对泰尔指数进行重新定义,用于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的公式如下:公式中各变量的意义与结构偏离度E中各变量的意义相同。
与结构偏离度相同,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就会有TL = 0,泰尔指数考虑了产业的相对重要性并避免了绝对值的计算,同时它还保留了结构偏离度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含义,因此是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更好度量。
泰尔指数不为0,就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对于0的偏离程度越高,说明产业结构也就越不合理。
(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定义:产业结构高级化实际上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和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值得说明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
事实上,产业结构在逐步趋向于合理化的过程中,会促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2.产业结构高级化具体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产业重点依次转移;(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3)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产品形态依次转移。
3.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定标准:(1)收入弹性原则。
即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比例和消费者收入增加比例的比值。
农产品存在这样的特征: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也就是说,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会出现下降,并且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
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技术进步原则)。
农业因为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征,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相对二、三产业部门而言也比较缓慢,因此,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会逐渐趋于下降,对于二、三产业部门的投资则会趋于上升;(3)安全和群体原则。
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围较广的产业群体。
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在进行具体的定量研究时,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往往根据克拉克定律选择非农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准。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容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移动,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在不同的研究中,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的衡量标准往往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有的研究将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准。
吴敬琏认为经济的“服务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要快于第二产业,因此,很多的研究直接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准。
(五)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速度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基本一致的结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跟经济增长速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并不确定,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不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也可能是因为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毕竟,实际的资源禀赋和生产阶段以及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文献有伟2008年的一篇文章。
(六)关于产出规模、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根据迪氏指数(Divisia index)的分解思想,构建如下产出规模分解模型:其中Y t表示第t年的GDP,中N t表示第t年全国就业人数,i表示第i个地区,N i t表示第t年第i地区就业人数,Y i t表示第t年第i地区的区域生产总值。
S i t=N i t/N t,表示第t年第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当年就业人数的比重,E i t=Y i t/N i t,表示第t年第i地区从业人员的产出效率。
如此,产出规模就有三个因素构成:全国就业总规模N、表示就业结构的因素S和表示生产效率的因素E。
在迪氏指数分解法(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的乘法分解模式(Multiplicative Decomposition)下:其中,DY scale、DY structure和DY efficiency分别表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生产率效应,D rsd表示可能存在的分解残差。
为了确定各效应的具体表达式,我们对式(1)的两边同取常用对数,并对时间t求导,得到:其中R i=Y i/Y表示在第i地区区域生产总值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区域经济结构状况。
根据定积分的定义,(3)式可以整理为:由于,所以,式(4)还可以记为:从而有:由于R i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如何确定的R i值对于分解的运算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于这一点目前主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称为AMDI (Arithmet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s)分解法,R i取其算术平均值[R i t-1+R i t]/2,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分解后会留下残差;第二种方法就是目前较为常用的LMDI(Log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s)法,在LMDI方法下,R i取其对数平均数,为此,Ang和Choi(1997)构造了对数平均函数。
对于两个不同的正数a和b,其对数平均数可以表示为:据此,式(4)中的R i就可以用其对数平均数表示为:因此,(2)式中各种效应就可以表达为如下形式:把式公式(9)带入公式(2)的右边,可以得到:公式(2)等号右边的DY rsd不存在了,也就是说,采用对数平均数的分解方法之后,经济增长被完全分解为三种效应的乘积,而没有留下任何残差。
由于是第i地区区域生产总值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因此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可以理解为从业人员规模扩、各地区的配置比例以及劳动生产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种加权的和。
规模效应表示了就业人员规模扩所能够带来的产值变化,与区域经济结构无关,但结构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与区域经济结构是有关系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仅会影响结构效应,也会影响到生产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