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一、选择题。
某中学的学生暑假沿K河溯源而上开展野外的研学考察,行至M、N两河交汇处时,图示区域东北部下起了雨,便决定在高地扎营,观察两河雨后的水文特征。
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有规律分布的针叶树(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此次同学们研学考察的山脉是()A. 阿尔泰山B. 太行山C. 巴颜喀拉山D. 横断山2. 图示区域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 光照时间B. 土壤水分C. 热量条件D. 风力大小3. 同学们在丙河交汇处观测发现,与N河相比,M河洪峰()A.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小B. 流量更大,含沙量更大C.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小D. 流量更小,含沙量更大【答案】1. A 2. B 3.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整合知识及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
【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从山麓到山顶考察途中同学们看见该地区树木全是针叶林,所以分布纬度较高,阿尔泰山纬度高,基带为针叶林,A对。
太行山位于我国季风区,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
巴颜喀拉山基带为高寒草甸,C错。
横断山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错。
故选A。
【2题详解】读图,林木密集区基本分布在河流沿海地区,河谷地区水分条件好,所以林木密集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水分,与热量和光照及风力大小关系不大,故选B。
【3题详解】读图可知,M河上游地区有湖泊连通,湖泊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并且有利于泥沙沉积,所以M河的流量更稳定且较小,含沙量更小,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根据《管子-地员》的描述绘制而成的某山地木本植物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根据图示木本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A. 东南地区B. 华北地区C. 西南地区D. 青藏地区5. “复吕”、“泉英”地段草本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A. 光照强B. 热量丰富C. 土层深厚D. 水分充足6. 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A. 气候变化B. 自然灾害C. 农业垦殖D. 生物入侵【答案】4. B 5. D 6. C【解析】【分析】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习性,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特征。
【4题详解】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B正确。
【5题详解】“复吕”、“泉英”地段生长有柳树,喜湿,耐寒,是中生偏湿树种,光照、热量、土壤对其生长影响小,且结合复吕和泉英分布地区,可知位于山腰,一般山地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故山腰处降水多,故水分充足对该地段草本植物和林木生长影响较大,D正确。
【6题详解】“山之侧”位于低海拔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原生林减少,覆盖率下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其他三选项都为自然因素,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A. 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B. 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 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 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8. 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A. 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 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 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 耀斑爆发强度减弱【答案】7. A 8.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之间的关系.【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之间的关系。
图中正相关最大值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故A正确.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故B错;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故C错;,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故D错。
【8题详解】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通讯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故选:B.。
太阳黑子强盛,说明太阳活动剧烈,其发出的各种带电粒子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干扰通讯卫星信号。
从图中看出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正相关、负相关均有,故而A错。
漠河地区纬度低于北极圈,不会出现极昼现象。
并且,极昼现象的发生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和太阳黑子没有关系,故C错。
太阳黑子是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所发生的的现象,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往往相伴而生,故而D错。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假设赤道上某山脉的东、西坡从山麓到山顶为均匀坡,下图为3月21日该山东、西坡海拔高度相等的两点的太阳編射强度日变化图。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9. 下列关于该山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可信信的是()A. 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大B. 植被为典型的热带雨林C. 高原和平原交错分布D. 存在动物大规模迁徙10. 关于该山东西坡坡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 两坡坡度相等B. 东坡大于西坡C. 东坡小于西坡D. 无法比较坡度11. 影响图中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日照时间长短B. 太阳高度变化C. 坡度大小变化D. 海拔高度差异【答案】9. D 10. C 11. B【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该山体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处应为地方时12点,据此求得当地的经度,可以判定该山体位于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年变化小,植被为热带草原,有大规模的动物迁徙现象,选D。
【10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该山体的东侧山体昼长时间小于西坡,故其坡度应为东坡小于西坡,选C。
【11题详解】图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处为当日太阳高度最大时,强度最小处为太阳辐射最小时,故图示太阳辐射强度变化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选B。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
下图示意京津冀发展战咯图。
(1)简述我国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
(2)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会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哪些影响?【答案】(1)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与管理;依托临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功能,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3)分散北京的大城市职能,控制大城市(北京)的人口数量和规模;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解析】本题考查京津冀一体化。
(1)根据材料,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说明该战略的主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系列工作,做好诸如基建、规划、优势资源区域互补、突出地方特色等。
(3)这一战略对京津等大城市及其他区域作用有所不同。
注意区分京津、冀的不同影响或意义。
(1)根据材料,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说明该战略的主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系列工作,保证基建;加强规划与管理;整合优势资源;图中不同通道建设还反映要做好区际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等。
(3)这一战略对京津等大城市及其他区域作用有所不同。
对京津而言可以解决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冀而言,可以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的交界处,生态功能和地位十分重要。
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涵养的水源也是甘肃河西五市及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5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丰乐口管护站,不久前刚刚发现了珍稀动物雪豹的身影。
近两年国家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测了这个区域的不少问题。
除了开矿意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遥感监测发现了37个水电和能源项目,旅游设施未批先建13个,全部旅游项目中只有1处进行了环评,此外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呈现“生态危机”。
研究表明,工业排放的有色颗粒植物会加快冰川近20%的融化速度。
材料二祁连山地区冰川分布图材料三近50年来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图(1)分析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
(2)冰川的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3)据图描述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特征。
(4)为保护祁连山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采矿、发电、无节制旅游开发、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
(叙述合理即可)(2)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因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 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6分,答出3点论述合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以祁连山为背景区域,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影响冰川存在和分布的因素,生态保护的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意在考查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原因。
由“除了开矿以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旅游设施未批先建”说明导致该地生态破坏的原因有采矿、发电、无节制的旅游发展等方面;由材料分析可知,此地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因此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也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