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
【概述】
湿疮又称“浸淫疮”、“四弯风”。

主因饮食不节,脾湿内蕴,湿蕴化热,浸淫肌肤造成皮肤起疹,多形态,以对称性、渗出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急性湿疮
(1)基本损害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并存。

(2)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3)起病急,自觉皮损灼热,剧烈瘙痒。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
(1)基本损害皮损渗出减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可见轻度浸润。

(2)剧烈瘙痒。

(3)多因急性湿疮迁延而致。

3.慢性湿疮
(1)基本损害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化,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化。

(2)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3)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转变而致。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

(二)类证鉴别
1.与漆疮鉴别漆疮有明确接触史,部位局限,皮疹形态单一,去除病因,易于治愈,病程短,无反复发作的特点。

2.与牛皮癣鉴别牛皮癣多见于颈、肘、尾骶部,皮疹顽硬且坚,有典型苔藓化,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现。

【辩证】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湿性重浊粘腻,易耗伤阴血,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1.湿热浸淫证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水。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2.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3.血虚风燥证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浸淫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加减。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除湿。

方药除湿止痒汤加减。

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芯、生甘草加减。

3.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疏风。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

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生地、陈皮等加减。

二、中成药
酌选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二妙丸、参苓白术丸等。

三、外治法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六一散。

2.糜烂渗出者,以马齿苋水剂湿敷。

后以植物油调三妙散外用。

3.慢性湿疮皮损肥厚,角化不明显者,外用复方黄连膏或普榆膏。

四、xx治疗原则
1.抗过敏治疗。

2.局部对症治疗。

五、其他治疗
亚急性或慢性湿疮可用紫外线光疗。

【预防】
1.积极寻找病因,去除致病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回避致敏物质。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8-94)
(一)治愈:
皮疹消退。

(二)好转:
皮疹消退约30%以上。

(三)未愈:
皮疹消退不足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