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酬赠诗四首

酬赠诗四首


思考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把尖山喻成 剑芒,用“割”,形成比拟, 海边的尖 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 人愁苦的心肠。既把客观的山形特征展 示得那样鲜明突出,又把主观的思乡愁 痛这种无形的情绪表现得如此具体可感。
思 1.分析句中所蕴涵的情感,进
而分析主人公情感上的矛盾。
对“君”的埋怨——对“君”的感激 ——为“良人”自豪——对“君”的 感激——对“良人”的忠贞——对拒 绝“君”一事感到遗憾、哀伤。 •矛盾:“我”应该忠于“良人”,但 是我也感激于“君”对我付出的真情。 面对矛盾、痛苦,渴望被对方理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酬赠诗: 诗人赠送酬答之作 •特点: 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 法
酬赠诗
(一)赠送诗 (二)酬答诗

2.这种迂回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 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 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 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 恼羞成怒。
言辞委婉
3.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 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请你结合 诗句回答。 何不相逢未嫁时?(我已出嫁, 要守节。)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 里。(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思想感情归纳
A
表 谢 意 含 婉 拒 。
B
C
D
表 表 表 干 心 深 谒 志 情 ( 。 。 自 荐 信 ) 请同学们概括以下酬赠诗的思想感情.
( )
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吴 人,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 士第,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其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 名。后来元稹、白居易所发起的“新乐 府运动”其实就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
礼物:珠—— 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 。 “我”丈夫:良人—— 皇帝(国家、 国家的统一)
理由:节妇之节—— 臣子之节
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追求者的婉言 拒绝. 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 的邀请的委婉谢绝。
明志之作
比兴手法
◎在文字层面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 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描写了一位 顾全名节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 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 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 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
《梦微之》(白居易)君。
清晨阵风吹醒,满心惆怅: 通川的你与湓水的我在梦中 相见的情景已经消失了。不 知你因为什么事老惦记着我 ,要不,怎么我昨晚会一夜 多次梦见你呢?
酬赠诗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 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与今人 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 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 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 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 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 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 “酬赠诗”。
•《赠汪伦》(李白)
2.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 珠”呢?
“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 ,“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 “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 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3.诗中给足对方面子的话有哪 些?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知君用心如日月”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 嫁时”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 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请抓住关键词分析。 点放,让红烛点燃,通 夜不灭。 等待天明,拜见公婆。 诚恳、娇羞 征求意见
重视
讨论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指谁? 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 比喻的?
小结
内容
此诗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 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
言情诗 •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 什么要在诗中把自己写成 一个女子呢?


阅读注释①,理解诗歌的表层 内容与 实质内涵之间是怎样的对应 关系。
讨论:
1. 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 喻指谁? “珠”又喻指什么? 主人公:妾—— 张籍 第三者:君—— 李师道
◎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 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暗示了 自己不攀附权贵、反对藩镇割据和维护国家统 一的政治志向和节操。 (主旨)

艺术特点
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 别人比较乐于接受。 比喻手法,形象而委婉。
风流才子元稹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 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数年后,妻亡。 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宰相等职,后因得罪权 贵而遭贬谪,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二人共同发起“新乐府运 动” ,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 义文学传统,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 “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有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此外,元稹还有传奇(小说)《莺莺传》问世, 它成为后人写作《西厢记》的蓝本。据传,这是 他根据个人经历写作的自传性小说。
朱庆馀,生卒年不 详,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宝 历二年(826)进士, 官秘书省校书郎。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 年,诗题一作“闺 意献张水部”。
解题: 近试,临近考试。 唐代应试举子有向 名人行卷的风气, 目的是希望声名传 入主考官耳中。张 籍时任水部员外郎, 以擅长文学而又乐 于奖掖后进闻名于 士子之中。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 运城)。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 科。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 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 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 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
①越女:越国美女。 酬朱庆馀(张籍) ②出镜心:出现任明镜中, 意即揽镜自照。 ③更:又。 越女新妆出镜心, ④沉吟:犹豫不决。 自知明艳更沉吟。 ⑤齐纨(wán):齐地出 齐纨未足时人贵, 产的细绢。 一曲菱歌敌万金。 ⑥菱歌:采菱所唱的歌。 ⑦敌:通“抵”,比得上。
这一首诗也用比体写成。以越女比朱庆 馀,同样含蓄地回答他:你隽秀超拔, 不用为考试担心。
[柳河东、柳柳州]
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 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 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 忧危愁苦,心情难平。 • 浩初上人,著名禅师龙安海的弟 子,时在柳州,与柳宗元友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máng,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良 人 执 戟 明 光 里 。
妾 家 高 楼 连 苑 起
系 在 红 罗 襦 。
感 君 缠 绵 意 ,
赠 妾 双 明 珠 。
君 知节 妾妇 有 吟 夫 ,
,
,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 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 “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开头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意读,翻译:
•山水千万重书信几乎被隔绝,好容易看 到你今天这封记梦的信,你问我为什么 梦中常相见,我想这大概以为你恋念着 我吧,所以就在梦中相见了。然而我没 有你幸运,如今因为身心被疾病缠绕弄 得神魂颠倒,结果梦中只见一些毫不相 干的人,却不能梦见你!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感情上很矛盾,
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珠)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最后以深情 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知识 链接
象征、借代、比兴
•象征有一个意义升华、拔高的过程,由“实物”到 “虚”的意义或精神,如梅花(实物)象征人的高 洁品质(意义、精神);借代是用事物的某一部分 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这个事物,比如说某个女同学 眼睛大,我们称呼她“大眼睛”。
•比是比喻,是强调两者的相似性,如新娘的 心理与考生的心理两者的相似性是紧张不安、 充满期待。节妇与作者的态度的相似之处是 “对丈夫忠贞”与“对皇上忠诚”。“兴”重 在一种联想,由眼前所见之物联想到言外之意。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 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 《寄乐天》 去年江上识君面,爱君风貌情已敦。-- 《去杭州》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曲笔抒情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 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 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 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 情。 ——《唐诗鉴赏辞典》
事异情同
主旨
这首诗通过 写不同寻常的梦境 表达 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 自己的凄苦处境
解题:什么是“节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