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精英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快速发展

农村精英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快速发展

农村精英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快速发展农村精英的外流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它导致了乡村生产发展优势劳动力的匮乏及新农村建设中坚主体的虚空。

要解决农村精英人才的外流问题,必须积极转变理念,实现乡村精英人才的合理、理性流动,即流入与流出的平衡与协调。

同时,要转变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土地的附加值,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机会,提供保障,吸引精英人才的回流,惟其方可使得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行。

下面我就农村精英人才外流现象谈几点看法:一、剩余劳动力转移表象下的精英人才流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

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生产物质与劳动力相结合是任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从事生产的条件。

在劳动力市场中,当劳动人口不能实现与生产物质的正常结合,便会出现劳动人口过剩的现象。

自明代伊始,由于人口逐渐的增加及农作技术的不断改良和演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农村生产活动所依靠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由此而产生了农村人口渐趋饱和,甚至是过剩的形势。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及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当土地生产不再能负荷激增的人口时,便产生了过剩人口,即通常意义上的富余劳动力。

这样便初步形成了历史上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问题依旧持续,当时制约中国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在于土地的数量与质量、生产力发展及社会经济制度。

相对较少的耕地却被多数的农业劳动人口所均分,使得每个农业劳动力所有耕地很少,这种农村劳动力不能被充分运用的低度就业成为农村集体劳动者的共同问题。

在当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泛指的是农村劳动力减去从事农林牧副渔等行业之后所仅存的劳动力差额。

在1978年历经改革开放之后,承包制度开始在中国大陆实施。

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被突显出来。

首先是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由于出勤人数增多,原有农田已经容纳不下劳动人口,再加上实施农业机构化及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使得此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其次,大陆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使得剩余劳动力增加的现象更加严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农村社会人口不断向城市社会流动,而城乡二元架构的形成使得这种流动趋势更加激烈。

为了摆脱农村社会的简单落后,大量的农民纷纷走出乡村社会而奢求从城市社会中获取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生存他们不愿仅仅依靠土地来求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农民工”大量涌现。

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以大学生和创业者为代表的精英人才,一旦离开之后就不愿再重回故土。

二.农村精英人才外流造成了农村发展人才匮乏农民是承载着长期历史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是乡村的主体,而其中的精英人才是当下新型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精英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

由此,深入研究农民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一代高素质乡村精英人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正逐渐抽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向城市的背后,其实质是乡村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

“精英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批素质相对较高、能力相对较强的群体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使劳动力严重匮乏,乡村经济社会建设举步维艰,以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大打折扣。

诸多学者的研究从对村庄生活具有实时参与性的村内精英,到近三十年来随着民工潮大量流失的农村精英,多方面的探讨已在指向农村精英流失问题之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农民自身对于农村资源的流失也十分焦虑。

据此,转变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时不可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机会,提供保障,吸引精英人才的回流,惟其方可使得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行。

三.重视农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精英指的是在经济资源、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关系、社区威信、办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参与意识,并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或推动作用的村民。

自古以来,乡村精英就是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及村民自治的发展,乡村精英得以重生和壮大,他们对于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愈益凸显。

华西村、南街村等村庄的腾飞,就与当地乡村精英的积极推动关系甚大。

近些年来,乡村精英通过升学、参军、提干、进城务工等渠道流出农村的情况相当普遍。

从其客观效果来看,这些外出精英直接或间接地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并通过回寄资金、带回技术、传播现代观念、社会示范等方式,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乡村精英的大量、持续外流,对社会资本本来就十分匮乏的农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中央提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农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目前,大多数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村庄明显感觉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此时,如能促成大量外出精英的乡土回归,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农村精英作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直接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村外出精英通过在城市务工经商求学创业,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相对较浓,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多的社会资本,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一些致富信息和发展对策。

此外,与普通农民相比,农村精英更具有理性精神和敏锐的头脑,具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这部分人如能回归乡土,投资创业,往往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

二是农村精英作为民众参与的聚合者,间接推动新农村建设。

毋庸置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有组织参与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中国农民自古就呈原子化分布,他们的自我代表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至今仍然很弱。

如果能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这种情况或许能在短期内得以改观。

国内某些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在聚合、组织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乡村精英的作用是独特而重要的。

因为乡村精英大多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能赢得村民更多的尊重、关注与信任,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与村民的互动等等都会影响到村民的行动,对村民具有较强的示范号召效应。

而农村精英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浓厚的乡土情结,也多会甘愿成为农民组织化的发起者、凝结点和推动力。

四.要重视留住农村精英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的做法是留住农村精英,这才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

所谓的农村精英指的是农村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享有比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村民,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经济收入、文化、道德修养以及威望,受到村民的尊敬。

这些农村精英可以影响和左右村民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人本身就是农村发展的领头羊。

首先,他们的文化水平整体上高于一般村民,对党政方针政策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且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艰苦创业,用自己的经济实力为村子谋取发展之道,不仅自己富起来,还积极带动广大村民致富。

其次,农村的道德行为规范以精英的行为为榜样,农村社会的道德和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由精英评定,普遍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这些精英的良好行为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有较强的经济运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本身就是本村的较富有的经济大户或者至少中等户,他们的致富路对村民就能形成一种向心力。

农民选经济精英作为领导,反映了他们对村庄发展的预期心理。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很多农村精英并不热衷于本村的经济政治建设,而是纷纷外出拼搏,有能力者买房定居在城市,稍差者租房暂住城市,最次者打工流动于城市,这些人宁愿漂泊在外也不愿留在本村发展。

归结起来原因有如下:1、村委会只是一种契约性的自治机构,不是国家机关,没有实际权利,而且随着村民维权意识的增强,村干部的权威和影响力也不断在下降,降低他们对村官的期望值。

2、农村村官的工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而且还会占用不少时间,影响个人的经济活动,降低了政治精英的积极性。

3、农村缺乏发展的平台与资源,而城市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以及哪怕是普通的打工者也可以获得比农村高出不少的收入,此外,即使这些精英想要为本村发展经常也是有心无力。

因此,针对农村精英外流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1、逐步实现农村干部职业化,吸引农村经济精英转化为政治精英。

2、团结精英分子,发挥各自优势,组建合作组织,提高他们的经济收益,并通过他们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村企,既可以为这些精英提供一个的发展环境,同时提高本村的经济活力。

4、引导农民在农村创业,使农民脱离农业而不脱离农村。

鼓励农民在农村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这一重担就落在了农村精英的肩上。

我们都知道,许多农民之所以到城市打工,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缺乏成功和发展的机会。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吸引人才,特别是那些经过城市洗礼的完全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新型”农民,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功。

国家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对农业和农民给予物质和财政支持,同时还可以免费提供各种职业和技术培训,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以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五.切实采取有举措吸引农村精英人才回流要真正促成外出精英的回流,显然要从增加农村引力和加大外界推力两方面着手,即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政策、制度的创新来适当加大推力。

其中,如下三点应成为当前的主要着力点:其一,保持与外出精英的日常联络。

外出精英不管身在何处,大多会心系家乡故土,有回报家乡父老的愿望和热情。

但由于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吸引外出精英回流还很不现实。

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应放低姿态,注意与他们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增进感情,做到以乡情感召人,以事业吸引人,以自我价值实现打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这为农村人力资源重构提供了契机。

那些身为农民子弟的大学毕业生无疑是乡村精英中的重要一族。

当地政府利用这些大学生回乡休假探亲之际,主动亲近他们,这对吸引他们将来回报家乡是必要和有益的。

其二,倾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外出精英最终是否回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创业环境的优劣。

而当地创业环境的优劣,则直接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职能定位。

政府部门应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千方百计为外出精英回乡创业铺好路、服好务,为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手续上的便利,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