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空抛物、坠物相关法律责任

浅析高空抛物、坠物相关法律责任

浅析高空抛物、坠物相关法律责任
一、问题提出
我们先看一则案例。今年8月1日,蒋某为发泄情绪,将手机、平板电脑、
水果刀等从14楼扔出窗外,砸到楼下停放的三辆轿车。后经估价,三辆轿车物
损4293元。8月16日,蒋某被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11月29日,闵行
区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蒋某有期徒刑一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最直观的景象是,城市里高楼越来越多了。城市
人口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像上述案例中的抛物事件,或其他坠物事件,在全国各
地频频发生,很多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特别是一些人无缘无故丧命的案
例,这“头顶上的安全”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呼吁加强管控,避免
悲剧一再上演。

高空抛物、坠物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原因,比如刮风、下雨;有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又分故意或过失,比如经常有小孩从高层楼房窗户向外扔东西,或者夫
妻两个吵架往外扔东西,这些可以认定是故意;比如不小心碰到摆放或悬挂的物
体导致坠落,这些可以认为是过失。对于高空抛物,一般是人为原因引起;对于
坠物,一般是自然原因引起。

为了减少高空抛物、坠物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算
是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这将有助于控制此类事件
频发的现状。笔者现就高空抛物、坠物涉及的相关责任,简要分析如下。

二、涉及刑事责任
随着高空抛物、坠物伤害事件的频发,不少人提出将此直接入刑,比如定个
“高空抛物、坠物”罪什么的,从而有效扼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但反对的声音也
不少。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来
看,目前可能不会直接入刑,但不妨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之前就有很
多类似事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这次通过该意见会使公检法在办案过程中更
加清晰,做到有法可依。
1、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如果行为人故意从高空抛弃物品,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直接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114条规定, 以
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如果造成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属于严重后果,根据
《刑法》第115条规定第1款规定,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
死刑。

这里没有提到从高空抛物的过失行为,笔者认为过失行为应当有可能存在。
如果并非故意,行为人只是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系过失犯罪,这种情况如果造成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严重
后果的,依法可以追究其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刑事责任,可以判处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的,依法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

2、涉嫌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如 果行为人故意高空抛物,旨在伤害某人,或者杀害特定人员,
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应当直接以故意伤害罪、故意
杀人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
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或者死刑。《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
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上述几种罪名,均是针对高空抛物情形,并没有涉及坠物情形。这一个“抛”
字,是一种动态,表明行为人系主观为之,有犯罪的故意。对于构成高空抛物上
述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一般不得适用缓刑:(1)多次
实施的;(2)经劝阻仍继续实施的;(3)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又实施
的;(4)在人员密集场所实施的;(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3、 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
如果不是人为故意抛物,而是过失“抛物”,或者不小心导致物品从高空坠
落,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发生也较多。对于这种情形,假如导致受害人死亡或者重
伤,符合过失致人死亡或过失致人重伤的犯罪构成,依法追究其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35条规定,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笔者认为,如果是过
失“抛物”,没有造成受害人死亡或者重伤,但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现实危险,可
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责任。如果是不小心导致物品从高空坠
落,没有造成受害人死亡或者重伤,不追究刑事责任。

4、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
如果是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行为人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致使物品从高
空坠落,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
罪构成,直接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134条规定,在生产、
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徒刑。

三、涉及行政责任
对于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对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我们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否可以适用行政处罚措施呢,实践中行政处罚的案例几乎很少。笔者认为,
如果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处罚情形,可以适用该法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比如,
行为人高空抛物,情节轻微,但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共秩序,可以根据《治安管
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最高可以处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如果行为人利用高空抛物,造成他人财物一定程度毁坏的,但情节轻微,可以根
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规定,最高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
千元以下罚款。如果行为人高空抛物,故意伤害特定人身体的,构成轻伤以下的,
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规定,最高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
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涉及民事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
响依法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也就是说,行为人即使受到了刑事或行政处罚,不影
响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
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
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对于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他人损害,
由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侵权人难以确定的,除非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
不是侵权人以外,依法由所有可能加害的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法律如此规
定,也是出于无奈。在实践中,有些案件很难找到侵权人,高空抛物、坠物就是
一瞬间的事情,行为人很难被“逮着”,这也是导致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没人
知道是谁“干的”,就是公安机关介入,一般也很难查出。为了平衡各方权益,
创造和谐社会,只能让所有有加害可能的住户来承担补偿责任。一方面可以使受
害人的损失得以弥补,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大家以后加强互相监督,避免再发生类
似情况。对于该条法律规定,也是之前有过类似案例出现后,多方论证才确定下
来的。一人出事,让那么多人给他背锅,确实不公平,但这也是不公平中求公平
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7条规定,对于人身损害,受害人可以主张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
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如果构成伤亡的,还可以主张赔偿残疾赔
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等
等。

五、律师建议
对于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如果想从根本上杜绝,应该是不可能的,但要减
少高空抛物、坠物事件的发生,完全可以做到。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广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高空抛物、坠物的危害性。
实践中,很多行为人并不知道高空抛物、坠物的危害性,他们随手从高空抛
弃物品,好像并不在意,或者对小孩任意抛物的行为,并不加以阻止。所以,我
们有必要广泛宣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更多的人知道高空抛物、坠物的
危害性,从而让民众自觉养成好习惯,坚决向高空抛物、坠物事件说不。
2、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多设置摄像头。
对于有条件的小区,尽可能多处设置广角摄像头,让不法行为人打消侥幸心
理,只要有高空抛物、坠物的行为,就可能被查出,从而让所有人加强自我管控。

3、各部门加强配合,加大惩罚力度。
在高空抛物、坠物发生时,警方在接到报警后,应当“积极破案”,绝不能
轻易放过不法行为人,要让行为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实践中,想要做到“每
案必破”是不可能的,说实话,绝大多数案子是找不到“凶手”的,这是最尴尬
的现状。希望公安机关、小区物业、业委会等各部门加强配合,凡是被查实的不
法行为人,对其绳之以法,从严惩处,尽量减少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