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导致了高空抛物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给社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各地法院对于高空抛物侵权案件做出的裁判结果也是五花八门,往往出现相似案例却是完全不同的判决结果,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上都产生了许多的争议,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后,虽然对于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责任认定有了明确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责任的分配和承担。
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出发,寻找出确定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不足之处,分析高空抛物侵权行为应该使用的原则和责任承担方式。
关键词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责任保险目录前言1一、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解析1(一)建筑物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概念1(二)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特征1(三)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2(四)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2(五)确定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必要性分析3二、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及问题分析 (3)(一)《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合理性分析3(二)《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理论缺陷4三、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司法现状及问题分析 (5)(一)我国关于确定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司法实践5四、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体系构建 (6)(一)高空抛物侵权的归责原则6(二)高空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分析7五、结束语7参考文献8高空抛物侵权责任探究前言高空抛物的侵权行为在现今高楼林立的社会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受害人承受着身体及精神上的伤痛和找不到加害人的气愤与无奈;另一方面,那些成为被诉方的无辜“捆绑者”将承担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两方面的对立与矛盾也越发鲜明,双方权利与责任的博弈不容小觑,这就使得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实施迫在眉睫。
《中华人民XX国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之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此条文为司法实践中高空抛物的责任承担和归责原则提供了立法依据。
但在具体实践中,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行为的认定还不够明确,理论界也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针对以上内容应用价值分析法1等理论分析工具进行讨论。
一、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解析(一)建筑物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概念高空抛物行为是指物品被人从高空抛下,造成他人损伤的行为.作为一种古老的侵权行为,高空抛物行为早在罗马法就有了相应的规定。
我国由于民法制度的缺失,对此未有明确规定,造成学术界和实践界对高空抛物侵权行为在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面存有很大争议。
我国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对此作出了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建筑物使用人,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对受害人给予补偿2。
(二)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特征对于高空抛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高空抛物行为的主体不确定高空抛物行为的真正责任主体不能具体确定是该行为的典型特点。
经过各种调查取证最终还是确定不了真正的侵权责任人,而在现实中这个侵权行为人是客观存在的且是唯一的,有可能是混杂在法律界定的施法地点,一定建筑物的使用人即可能加害人之中,也可能是法律界定的事发地点可能加害的建筑物的使用人之外的人3。
第二、高空抛物行为的损害后果严重1王利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6):24。
2杨立断:“对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几点思考”,载http://civillaw../article/default.asp?id=16700。
3《中华人民XX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XX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发布)。
高空抛物行为的损害后果往往都很严重,一般包括财产损失、人身损失、精神损失等。
损失之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不能排除有人故意利用高层建筑来实施犯罪行为,但是高空抛物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是受害者无法预料,也无法避免的。
第三、高空抛物行为的举证困难对于高空抛物行为的受害者而言,按照常理让其提供跑植物的大致方向,跑出楼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有人亲眼目睹全过程或者非常完备的监控设施。
(三)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XX性侵害行为从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概念不难得出其侵害行为即侵权行为人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伤的行为。
2、损害事实只有造成了他人的损害,才需要对受害者进行补救,才需要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这里的损失事实即受害者受到了人身、财产、精神等方面的损害。
而且这种损害具有突然性、不可预知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等特点。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高空抛物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由于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主体有不确定性,因此这里的因果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真正的侵权行为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一种是无辜的侵权行为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
前一种属于客观必然的因果关系,后一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真正的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主观上可能是过时,即不存在伤人的想法,高空抛物致人损害实属无意;一种是在主观上存在想法,即故意向受害者实施侵害行为意图使其受伤。
这种情况下的侵权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是无可厚非的。
而对于无辜的“侵权行为人”4在主观上是没有任何过错的。
(四)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是指数人实施的危险行为都有造成对他人损害的可能,但不知数人中和人造成实际的损害。
单从概念来看,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与共同行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侵权行为主体的不确定,即受害者不知道谁是真正的责任承担者,需要进一步查明。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方面。
由于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真正的责任主体,一个是形式上的责任主体。
因此,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真正责任人在主观上可能是由于故意,也有可能由于过失,而形式上425 楼抛下拇指大石块可致人死亡。
XX特区报。
2006-06-07。
的责任承担主体在主观上完全没有过错,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主体在主观上完全是出于故意。
由此可见,共同危险行为在主观过错方面更加严重。
5第二、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方面。
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与其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两种因果关系,一个是真正的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后者之间的直接性真正的因果关系,一个是无辜的侵权责任人与损害后果之间推断的因果关系。
第三、责任承担方式方面。
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由于无法查明真正的责任承担者,所以,只能由所有可能的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证明自己不是侵权行为人的除外。
最终的真正的责任人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两个及以上,而共同危险行为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都不能排除侵权的嫌疑,他们承担的是一种连带责任,这是由共同危险行为的共同性决定的。
第四、侵权行为的实施主体方面。
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真正实施者混在所有的最终责任承担者之中,由于无法查明,侵权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由所有可能加害人承担责任,但足以证明自己不是侵权行为人的除外。
(五)确定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必要性分析伴随着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一方面最大程度地缓解了人们住房紧X问题,这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
在我们看到一幢幢魅力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一些与这些大楼美丽外观不相符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高空抛物致人损伤的事件频繁发生。
这已经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公德问题,它已经升格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明确非常必要。
61、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高空抛物伤人事件频繁发生,防不胜防。
人们居住的房子越来越高,然后有一些素质不高的居民图一时的方便,将各种生活废物垃圾直接从窗户扔出。
在高空抛下的物品中,比较常见的有生活垃圾,烟蒂,旧花盆等。
这些物品看起来比较渺小,如果从一定高度的楼层落下来,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2、高空抛物行为造成的后果往往十分严重有数据表明,一个大约50克的鸡蛋如果从四楼抛下,会使人起肿包,如果是八楼,就可以使人的头皮破损,如果从25楼抛下,可使人当场死亡。
可见高空抛物行为如果不加以强有力的管制,会给人民的生命造成威胁,同时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3、高空抛物行为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
高空抛物影响环境,造成社区邻里的关系的不和谐。
二、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及问题分析5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2004 年版,第738 页。
6王利明: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判决研究.2004 年第2 辑。
随着高空抛物致人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居民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因此,我国新出台的《中华人民XX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这规定亲戚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满和争议。
(一)《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合理性分析第一、它使高空抛物侵权事件的判决有法可依,防止相似案件出现完全不同结果的情况发生,保护了受害人的权益,弥补了法律上的一个空白,与时俱进。
7第二、它能够促使公民之间加强监督,提高自觉性:督促小区的物业公司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完善摄像监控设备。
第三、该法律条文中规定的责任承担主体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而不是建筑物的使用人或者所有人,这种界定更为合理,这样就缩小了责任主体的X围,因为在现实中房屋的使用人不一定是所有人,如甲某一直将自己所有的房子出租给乙某,自己在别处居住,那么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主体就没有理由把甲某也列为其中。
第四、明确了举证责任及免责条件,从条文的规定不难看出,高空抛物侵权案件采用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即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被告能拿出证明自己没有实施高空抛物行为的证据,那么就不用对受害人给予补偿。
(二)《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理论缺陷一个新的法律条文的出台,一定有其出台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与当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息息相关的,目的只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但是《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出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批评的声音很大。
第一、《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是“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笔者认为不应该包括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因为在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侵权行为中也包括了坠落这一情形,而在建筑物责任中明确规定的是由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者承担责任。
当发生某物体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时,容易造成法条的误用。
8第二、《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对于高空抛物侵权的责任主体的X围虽然做了明确规定,并且举证责任倒置可以进一步缩小“可能加害人”的X围,但还是过于宽泛,被人形象地称作“邻居连坐”,因为只要不能证明自己不是侵权行为人,就被认定为“可能的加害人”,这让许多人忍不住要问是不是要在自己家的每一扇窗户上都装一个摄像头,以便随时证明自己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