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

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

133体育文化导刊 2011年6月 第6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6.Jun.2011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李世宏(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摘要: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论述,也有对学校体育具体改革措施的构想;既提倡学校体育竞技运动,也强调学校体育应与社会紧密联系。

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思想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体育史;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当代价值作者简介:李世宏(1979-),男,安徽寿县人。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讲师,博士。

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理论研究。

Tel :(021)51253467,E -mail :lshzxl@ 。

恽代英于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2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30年在上海被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牺牲,年仅36岁。

恽代英在投入革命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体育,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

他在1917-1919年间编撰和翻译了大量有关学校体育的文章,如撰写了《学校体育之研究》、《运动之训育方法》、《儿童问题之研究》、《与黄胜白先生论中学体育》等篇;翻译了《最良之五分钟体操》、《普通体育之改良(并图注)》、《儿童游戏时间之教育》等篇,涉及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论述、学校体育具体改革措施的构想、学校体育竞技运动的开展、学校体育要服务于社会等多个方面。

1 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1 “学校体育,所以保学生健康”[1]1917年5月,恽代英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恽代英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当以“所以保学生健康”为首要目标,并对当时学校体育中“选手体育”、“军国民体育”等不良现象进行了驳斥。

当时学校体育中盛行“选手体育”,恽代英指出:“体育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人学校运动员谋利的……”[1]恽代英认为:“所谓正当之体育……应对于各学生,无论其体质强弱,平均加以注意。

苟各学生之体育,皆可及格,虽无何等特优之运动家,在运动会中不能出人头地,而就学校之天职言之,已不愧为能尽其职者。

”[1]也就是说,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使全体学生体质增强,如果每个学生的体育都能够达到及格,学校尽管没有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但也无愧于学校体育的目的。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通常把培养“军国民”作为主要目标。

各大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了“体操课”,均普遍传授“兵式体操”。

恽代英认为在学校体育中推广“军国民教育”的做法值得讨论,“然军国民之教育,果应以何种方法施行之,乃有效乎?”[1]即使要推广,也“应与军队之纯鞭笞为教育者异”,不能仅仅以“请拨枪支,练习打靶”为首要目标,而且“兵操课……不惟有益而又害之”……“无异于军队之鞭答……对学生起不到强健身体之作用”。

[1]这就是说,在学校体育中照搬军队训练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军事”能力,这种学校体育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全体学生。

1.2 “吾国学校之体育,断不可不研究改良”[1]针对当时学校体育的种种弊端,恽代英提出了改革学校体育的“四改”构想:“改片断的体育,为有系统的体育;改偏枯的体育,为圆满的体育;改骤进的体育,为渐进的体育;改枯燥的体育,为有兴趣的体育”[1],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学校体育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其一,提倡加强对学生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

恽代英认为“卫生学的知识,亦为必须教授之功课也”;[1]要想让学生身体健壮,就必须让学生弄清楚身体各部位的生理状态,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发展自身的身体健康知识和能力。

其二,提倡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别的“因材施教”。

恽代英认为“学生个别之体格,亦为最应注意之事。

”[1]而且“学生个别之体格,决不可不检查也”,因为每个学生“盖体格各殊,其需要之体操及卫生方法,即应各异。

”[1]其三,提倡持之以恒的教学方式。

当时学校体育中的体操锻炼通常是“每星期距数日而有一小时之体操,”恽代英认为,其中的间隔时间太长,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收效有限。

因此,他主张学校体操应当“每日清晨一小时或半小时之体操”。

[1]其四,提倡学生参与适当的体育运动。

恽代英指出适当的猛烈体育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即使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伤害,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戏足球者骨虽折,皮虽破,然诊治痊愈,大抵不外若干星期,即告成功,”而且“身体上所得气力健康,以之与损失相较,十百倍而不止。

”[1]其五,提倡学校体育安全。

恽代英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应注意安全。

他指出:“欲行强迫运动,当先于安全之运动行之”,而且“安全则人乐从,强迫则功易集”。

[1]1.3 “运动比赛之事,学生界最近之活动的好境象”[2]恽代英主张学生应当参与适当的学校体育竞技运动,认为这样有助于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当恽代英看到学校集会结社从事体育和比赛的人日益增多,颇感兴奋:“香浦言,黄社发起后,第一中学同人,有集合为运动比赛之事。

彼等向皆不注意体育者也,此亦学生界最近之活动的好境象也。

……则各学校及学校间如有一种筋络,自然血脉流通,……”[2] 1917年,恽代英负责中华大学建校五周年纪念会筹备事宜,他安排了中华大学学校运动队与其他学校的比赛:“一点至两点,网球,足球(均最好与他校比赛)”。

[2]恽代英认为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还可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尤其对于体育运动选手来说,通过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这一平台,能充分发挥体育的感化力量。

他说:“体育精进之人,每令人一见而生敬爱之心,若加以谦和正直,其感化人之力,十百倍于老师宿儒。

”[2]而且参加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还可以克服“勇而无礼则乱”“好勇不好学”的道德问题,恽代英希望他们能够相互谦让、彼此团结协作,不要“陷于粗暴好争之病”。

1922年3月,在他的倡议下,在川南师范学校举办了川南联合运动会。

这次运动会参赛单位较多达到十几所学校,参加表演和比赛的有有男运动员一千多人,女运动员三百多人。

观众有数万人次,比赛项目有100米、200米、1000米赛跑、在田赛项目上有跳高、跳远、铁饼、铅球、标枪等项目,此外还有拳术、足球比赛,军事操、童子操、救护、单杠和武术等表演项目。

[3]1.4 “回到乡村中间做一番事情,教他们打拳习武”[4]五四运动前后,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从之前的主要为个人养生、身体锻炼为主要着眼点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为此,他提倡学校体育应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体育应当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与技能,要反映社会生活,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1924年5月他在《中国青年》第32期发表《预备暑假的乡村运动》一文中号召青年学生“到乡村中间做一番事情”,主张青年学生把在学校体育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乡村教育、平民教育中。

他说:“还有一件事可以做的,便是教他们打拳习武,亦间杂些游戏唱歌,这些事特别是青年农民所高兴的。

”[4]他号召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与三五家作朋友,帮助他们的子弟……教书、教唱歌、教拳术、教练体操等。

”[4]“用教育或游戏体育等事,将血气旺盛而初受压迫的青年农民团结起来加以训练。

”[4]以此来推动当时革命斗争。

1924年10月恽代英在《学生运动》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学校体育应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观点。

他号召青年学生去“招收校外青年组织足球、篮球队等团体,在校内或校外附近场地中从事运动。

”[4]而且“吾意西人各种体育之游戏,凡轻便易行者,皆宜提倡。

即如乒乓球、网球、舞蹈之类。

此外,如毽子等,均合用。

”[2]其目的就在于“我们以此等体育引发他们发生关系,在佳时令节便可以更进一步与他们为同乐会或旅行队,使我们对他们更加多宣传机会。

”[4]2 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价值2.1 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实践中,仍存在“很多134学校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仍然偏低”的现象[5],学生接受学校体育的权利缺乏保障。

如前所述,恽代英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所以保学生健康”的观点,指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学生的健康。

恽代英“学校体育,所以保学生健康”的观点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现实生活中可能由于诸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现实因素,导致学校体育实践中“保学生健康”目标的偏离,但是更深刻的问题还是学校体育的参与者、管理者没有真正重视“保学生健康”这一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

因此,领悟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的核心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确定有所启发。

2.2 学校体育要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学校体育要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出现了一些违背体育教育规律的现象。

“在一些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以跑步等体能锻炼为主,学校建有完善的体育馆和游泳馆,但孩子很少有机会参与一些有意思的球类或游戏活动。

”[6]在教学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生传授同样的体育技能,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得学生群体中形成了诸如“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在教学目标上,片面强调学生体质的提高,却相对忽略学校体育在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对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所忽略,使得学生缺乏相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在教学组织上、管理上较为松散,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在学校体育发展中是否需要遵循体育教育规律,针对这个问题,恽代英在《学校体育之研究中》鲜明提出了改革学校体育的四项原则:改“片段的体育”为“系统的体育”,改“偏枯的体育”为“圆满的体育”,改“激进的体育”为“渐进的体育”,改“枯燥的体育”为“有兴趣的体育”,体现了四条教育规律即教育的系统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渐进性、教育的兴趣性。

在此基础上,恽代英又提出了从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具体思路,如开设生理卫生课教育、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等方面。

恽代英对学校体育的改革的主张和建议对我们今天的学校体育发展也很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订等不能脱离学校体育的基础,不能脱离学生主体,不能脱离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

2.3 学校体育要注重普及与提高的结合,两者要相互协调学校体育应当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但是在当前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竞技体育却相对成为了学校体育的“主角”,占用了大量的学校体育资源。

有些学校为了通过学校体育获得锦标、荣誉,不惜弄虚作假,导致出现诸如学校运动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问题。

因此,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上,应当协调好学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这两个方面,在这方面,恽代英的学校体育思想给我们以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