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药 清热药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 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 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 (CaSO4· 2 H2O)。
石膏的药性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石膏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 干燥茎叶。主产于长 江流域至华南各地。 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 晒干切段,生用。
淡竹叶
【药性】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疮 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栀子
《神农本草经》
栀子
[来源]为茜 草科植物栀 子Gardenia jasminoide s Ellis的干 燥成熟果实。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黄芩
3 血热吐衄 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治疗火 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 4 痈肿疮毒 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火毒炽盛 之痈肿疮毒, 5 胎动不安 能清热安胎,治疗血热胎动不 安,配伍生地、黄柏;气虚血热者,赔五白 术;肾虚有热者,配伍熟地黄、人参、续断 配伍柴胡治疗少阳证。
黄芩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清热——生用;安 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炙;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 【鉴别药物】黄芩: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 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 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 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概述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 食少便溏者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 慎用; 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 蒙花、青葙子
栀子
【药性】苦,寒。心、肺、三焦。 【功效】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
【应用】 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栀子的应用
1热病心烦 ①药性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热之邪,泻心火除 烦,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淡豆豉。②火毒炽盛,三焦 俱热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组成《黄连解毒汤》 2湿热黄疸 能清利肝胆湿热,治疗肝胆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 +大黄、茵陈等。 3血淋涩痛 能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 淋、热淋,配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 4血热吐衄 清热凉血,治疗血热的出血。 5目赤肿痛 能清泻三焦火热之邪,治疗肝胆火热上攻的目赤肿 痛。 6火毒疮疡 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火毒疮疡、红肿热痛, 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
概说
含义:本类药性多苦寒或甘寒,具有较强的清热 力,能清热泻火,用于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适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 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此外,因各药归经不同,这些药还适用于肺热、胃 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 扶正祛邪。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 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 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芦根《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 国各地均有分布。全 年均可采挖,除去芽、 须根及膜状叶。鲜用, 或切后晒干用。
芦根
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芦根的应用
黄芩
【应用】 1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性 味苦寒,清热燥湿,善于清肺、胃、胆、大肠湿热,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①湿温、暑湿证。+滑石、白豆蔻、通草 ②湿热中阻。+黄连、干姜、半夏(半夏泻心汤) ③湿热泻痢。+葛根、黄连 ④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黄芩
2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入肺经,善于清肺火及上焦 实热。 肺热咳嗽痰黄而稠,可以单用一味药,如清金丸; 亦可配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等; 肺热咳嗽痰多者,配伍法半夏。 其药性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伍薄荷、栀子、大黄 等,治疗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的高热烦渴、面 赤唇焦、尿赤便秘、苔黄脉数,(凉膈散)。
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 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 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知母《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 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知母
【药性】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决明子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决明子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 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教学内容】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苦参 了解:秦皮、白鲜皮
天花粉《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 边栝楼 T.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全 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 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 好。秋、冬二季采挖, 洗净,除去外皮,切厚 片。鲜用或干燥用。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 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夏枯草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痛。
夏枯草的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苦寒泄热,味辛散结,治疗 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的瘰疬,配伍贝母、香 附等;治疗瘿瘤,配伍海藻、昆布等。 3乳痈肿痛 既能清泄肝火,又能散郁结, 治疗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入煎剂,9-15g。或煎膏服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知母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知母的应用
1 热病烦渴 +石膏(相须) 2 肺热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母,治 疗肺热燥咳;配伍杏仁,治疗肺燥久咳气急。 3骨蒸潮热 入肾经能滋肾阴,泻相(肾)火,退骨蒸,治疗阴 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配伍黄柏、生地黄等。 4内热消渴 甘寒质润,清肺火、养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 肾火、滋肾阴,治疗阴虚内热的消渴证,配伍天花粉、葛根等。 5肠燥便秘 滋阴润燥,治疗肠燥便秘,+生地黄、玄参、麦 冬。 【用法用量】 入煎剂,6-12g。 【使用注意】性寒质润,滑肠,脾虚便溏——不宜。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 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 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 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 略有侧重。
概述
含义:本类药物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称为清热燥湿药。 适应证:①主要适用湿热证。 ②部分药还兼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用于脏腑火热证。 湿热证: 湿温或暑温挟湿,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胸脘 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湿热蕴结脾胃,升降失常,症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 湿热壅滞大肠,传导失职,症见泄泻、痢疾、痔疮肿痛等; 湿热熏蒸肝胆,症见黄疸、尿赤、胁肋胀痛、耳中流脓; 湿热下注,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灼痛; 湿热流注关节,症见关节红肿热痛, 湿热浸淫肌肤,症见湿疹、湿疮。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用量不宜 过大。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栀子
【用法用量】入煎剂,5-10g。外用生品适 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虚便溏——不宜。 【鉴别用药】栀子的入药。栀子皮——偏于 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偏于走里而 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 分而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