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陈海林摘要:要使新课程改革能顺利的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即新课程的理念。
否则,我们的努力也将是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的。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
所以,作为新课改前沿的实践人——第一线的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有效为标准,何为有效的课堂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学习,让我明白语文课应该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出来,必须牢记它姓“语”的本质,这样充满语文味的鲜活而激情澎湃的智慧课堂,才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张扬学生个性,追求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我们也曾为此欢呼雀跃。
当不少人为语文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拍手欢呼时,我们又陷入了沉思,惊讶地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在繁华尽现之后,依然出现了一些与课改旋律不相和谐的音符。
尤其是近年来,我频繁参与各种语文培训与听课活动,渐渐有些“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甚至有“无所适从”之感。
我静下心来发现,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内容,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下面我列举语文课堂中常见的几种现象:1、美图欣赏多于美文欣赏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一张张动静结合的图片走进了语文课堂;一首首扣人心弦的音乐也融入了课堂,这确实增添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形象性,使如今的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但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就使语文课堂带进另一个误区。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神往的想象空间,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欣赏体味语言文字之美,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然而,一些教师却费尽心思找来许多图片,想使课堂添彩。
结果,学生在欣赏美图的时候,却把美文放在了一边。
如一位老师执教《广玉兰》一文时,课上展示了十几张有关广玉兰形态的美图,整堂课学生无不陶醉,而对“文本语言”只粗略读了一遍。
文章的优美境界和语言魅力在美图的欣赏中被忽略了。
课堂上有些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来不及思考;有些必须想象的空间无需思考就在图片中显现出来。
这样的课堂窒息了学生思考的活力,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魅力,学生思维的小鸟难以自由翱翔于思想的天空。
忽视思考的结果是可怕的,在看似热闹的语文课堂背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孩子对文本语言的冷漠)将成为一潭死水。
2、讨论流于形式,学生回答“蜻蜓点水”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往往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仅仅象征性地喊两三个学生说说,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争议”或“卡壳”时,有些教师又急于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告诉学生,所以质疑成了形式,对文章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有些教师,为了在课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在解决一些“难题”时,经常也会组织了全班规模的大讨论。
曾记得一堂镇级语文教学比武课上,一位教师组织了多次全班大讨论,四人小组的小型讨论与同桌之间的微型讨论,有些根本没有价值的问题也提出来大肆讨论,有些讨论甚至是课前准备内容的再次演练,课堂气氛似乎非常活跃,其实效可想而知。
这样的讨论,它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消逝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闪光的灵感,喧闹的背后、滋长的是学生的浮躁情绪,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隐藏的深层悲哀。
3、拓展延伸“五花八门”,华而不实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样的观点,早已成为语文教学有识之士的共识。
语文课堂教学基于文本,而又不局限于文本,应有所拓展、有所延伸。
但是,拓展延伸,并非是无线的风筝,漫无边际的飘荡,应该有量的分寸、度的标准。
可是,语文课堂教学却出现反常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只讲这一篇课文呢?总得拓展出个什么花样吧?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呀!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会出现“淡化文本研读、强化课外内容;轻视文本探究、追逐课外知识”的情况。
这些教师以为唯有如此,方能显示自己视野的开阔,方能炫耀自己教学水平的高超,甚至认为这也是新课改语文课堂的需求。
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拓展延伸成为语文课堂的“大篇幅”或“重头戏”。
我也曾采用这样的方式上了一节镇级教研课———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
记得,那堂课不仅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参与听课的老师也给予我一致好评——教者钻研教材透彻,拓展内容丰富,学生获益匪浅……当时,我也为自己这样的教学设计得意过。
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到底收益如何?其语文素养能真正得到提高吗?痛定思痛,我发现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所谓的拓展延伸,经常缺少相应的连接点,很多是牵强附会,至多只称得上是“相关链接”,层次较低,根本不具备思考性、启发性、欣赏性。
这种轻文本研读、重课外拓展的做法,是对有效语文教学的误解,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极大伤害,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那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最近,有幸聆听了周益民老师在如东县实验小学执教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让我茅塞顿开。
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课’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祖先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把上学的人称为“读书人”,其实这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也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有“熟读”才能“精思”。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曾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
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其实就是将“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自终,读得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深情,而又显得那样地自然。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
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
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静心默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提倡“语文味”,就是要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语文课,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语文味”。
语文教育更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
试想一下,一个在课堂上毫无激情的语文教师,会带出一群怎样的学生?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有的是知识的传授,缺少的是情感的熏陶,我们现行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教授精选出来的文章,我们应该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
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观摩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就是一个善于以情激情的老师。
整堂课,于老师引导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感悟,尽情地说,让学生从整体上审视、感受,叩开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情感在学生的朗读中飞扬,将学生的心浪一层层向前推进。
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在课堂上拨动学生们的心旋,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激情澎湃,处处闪耀出动人的灵性。
三、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这是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骨干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的一组课堂镜头)——师:同学们,文章的九、十自然段向我们叙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请大家用心地读一读。
师:(学生读完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意思吗?生:有意思。
师:你能谈一谈哪些地方有意思吗?生:螳螂正在专注地捕蝉,却不知道黄雀正虎视眈眈地想吃它。
我觉得这儿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黄雀也很有意思。
它只知道捕食螳螂,却不知道后面的那位少年正盯着它呢!师:是啊,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它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吗?(学生自由练习读书,要读出故事的“有意思”,等待教师指名朗读。
) 弱肉强食,每一个幼小生命的背后都可能潜伏着灭顶之灾。
可是,学生不仅没有动一丝恻隐之心,反而在教师的“唆使”下感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并且还绘声绘色地进行着“有意思”的朗读,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悲哀呢?现在的孩子对生命,对大自然以及身边的一切缺乏敬畏感,有时甚至对亲人,对同学也表现得异常冷漠无情。
今年暑期CCTV8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名校》中的一群孩子不就有这样的倾向吗?难道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道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吗?我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使命,不在于创造奇迹,而在于唤醒梦想,激发潜能”。
课堂就是唤醒梦想,激发潜能的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窦桂梅老师在《村居》中一个教学片断——《村居》中,窦老师引领学生读出诗中的一幅又一幅画面后,说:小儿醉了,翁媪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而后问一大儿(学生):你整日锄豆溪东,不感到劳累吗?……啊,你一定憧憬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吧!……那小儿不正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溪里莲蓬处”吗?沉浸在这样优美的诗文语言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怎么会得不到提高呢?孩子的情感何愁受不到良好的熏陶呢?如此充满生命体验的活力智慧课堂,是每个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应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育呼唤生命,语文呼唤本色。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徜徉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无穷无尽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与个性发展。
这样具有语文味的,鲜活的而又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