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

第24卷第6期2009年12月宿 州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U niversity V ol .24,N o.6D ec .2009do i :10.3969 j.iss n .1673-2006.2009.06.015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朱明胜(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摘要: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出,翻译研究要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来研究翻译。

利用此理论,分析赛珍珠本人、美国当时的接受语境,可以解释其在翻译《水浒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水浒传》;赛珍珠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9)06-0041-05收稿日期:2009205226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SJD 7400034)。

作者简介:朱明胜(1972-),安徽亳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引子自古以来,翻译理论随着翻译活动的进行一直在发展,特别在20世纪后半期,翻译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翻译理论家相继提出各种翻译理论,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待翻译有了更多的视角,使人们对翻译有了更多的审视。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最本质的进展是越来越重视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诸如共同的规则、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语码,探讨翻译与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运用新的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新的阐述,等等,这是当前西方翻译研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发展趋势[1]。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多元系统概念。

他吸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律。

该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①。

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译者)和接受者(此处的接受者不仅指译文的读者,还指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身上。

该理论提示我们在考察翻译时,要重视翻译文本之外的因素,这给我们分析一些翻译现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翻译属于次要活动,其作用是保守的,是为了维护或强化现有文学(文化)传统;但在下列三种情况下,翻译文学可能成为主要的活动,可能促进形式库的充实与完善。

第一,当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处于建立过程中;第二,当文学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小”状态,或兼而有之时;第三,当文学正经历某种“危机”或转折点,或出现文学真空时。

佐哈尔沿两条线索研究翻译作品与文学多元系统的关系:第一,主体文化是如何选择翻译对象的;第二,翻译文学是如何与目的语言中其他系统产生联系,从而“采取特定的规范、行为和政策”,发挥特定的功能。

佐哈尔认为,如果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意味着它是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翻译文学常常与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原创”作品与“翻译”作品不再泾渭分明;“翻译作品的类型扩展到‘次’(se m i 2)翻译和‘准’(quasi -)翻译”;翻译规范“可能过于异化或带有过于强烈的革命性”;翻译的忠实性与充分性(多少类似我们所说的硬译)趋于同一。

在这个时期,“硬译的文本不是引入,而是强加于目标语言的文学多元系统”,最知名或最受欢迎的翻译作品均由主要作家翻译。

在14①埃文・佐哈尔著《多元系统论》,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转引自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第234页。

文学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翻译不仅引进新思想,而且引进新的(诗学)语言、写作模式和技巧[2]。

1 赛珍珠与英译《水浒传》赛珍珠的翻译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前后耗时5年,在龙墨芗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译文,后由纽约庄台公司(T he John D ay Company ,N e wYo rk )在1933年出版。

这本书仅在1933年9、10、11月就曾连续三次印刷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

据《南大逸事》记载:“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蹿’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这足见此书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

在书的译序中,她道出了翻译《水浒传》的初衷:“这本中国最著名的小说《水浒传》的译本,并不试图从学术上作什么探讨,也不在解释和考证方面过多下功夫。

翻译这部小说时,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兴趣,只是因为它生动地讲述了美妙的民间传说……我觉得中文的语言风格与该书的题材极为相称,因此我希望不懂中文的读者至少能产生一种幻觉,即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读原本。

”谈到翻译策略时,她说:“我尽可能做到直译……保留原作的内容及写作风格,甚至对那些即使在原文读者看来也较为平淡的部分也未做任何改动……原文中的那些打油诗也照译成英文的打油诗。

”在译序中,赛珍珠解释了她将书名《水浒传》译为A llM en A re B rothers 的原因:“当然,英文的书译名并非原著本来的名字,因为原名根本无法翻译。

‘水’等于英文的‘水’(w ater ),‘浒’意为‘水边’(m argin s o r borders ),‘传’则相对于英文的‘小说’(novel );至于在我个人看来,将这几个字排列在一起几乎毫无意义,也不能准确反映原书的意旨。

于是,我自作主张,选取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作为书名(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该名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均体现这些绿林好汉的侠义精神。

”在译序中,赛珍珠讲出了她翻译《水浒传》的目的、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为什么要把书名译为A ll M en A re B rothers 的缘由,这对我们分析这部译作都有着重要作用。

赛珍珠作为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其“异化”的翻译手法一直为人所诟病,而如果利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来观察赛珍珠本人、当时美国的文化语境,正好印证了佐哈尔的理论,说明了其采取“异化”翻译方式的合理性及其对当时美国的影响。

下面就从译作的发起者、译语的接受语境及其“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加以阐述。

2 译作的发起者译作的发起者,即赛珍珠。

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赛珍珠,在襁褓时期就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了中国。

赛珍珠从小接受双语教育,长期受到双重文化的熏陶。

她前后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她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她深深热爱中国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以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领奖仪式上的致辞中,她说:“我的第二祖国是中国。

……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是我的生活,的确,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1972年,尼克松来华访问后,中美关系解冻,她虽逾古稀之年,但对中国的爱心拳拳耿耿,愈加炽烈。

她满怀着希望申请访华,但终未如愿,于1973年带着终生遗憾而不幸病故。

尼克松先生在她病故时,在悼词中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人。

”她之所以选定《水浒传》来翻译,既有艺术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因素。

精通汉语的赛珍珠对《水浒传》的口语化文字风格很是赞赏,而小说的政治内容对她的吸引力更大。

她十分清楚,“中国历史上的其一人士不管属于哪一种人,也不论他们持有什么信仰,无一不喜欢《水浒传》,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

”在她眼里,这部小说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和腐败的官府之间的斗争”。

梁山一百单八将类似于英国中世纪追随罗宾汉的绿林英豪,他们并非存心造反,只是受环境逼迫,万般无奈之下才揭竿而起,他们所反抗的是邪恶的势力和无道的社会。

在中国,赛珍珠经历了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她同投身于这场科学民主救国运动的一些代表人物交往频繁,自己也参加了关于儒家思想和农民运动的大辩论;同时她还是对中国妇女解放斗争怀有同情心的观察者。

更重要的一点,赛珍珠在中国的几十年间,正值中国内忧外患。

她曾强烈地感受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意识,这应该说是她选择翻译描写农民反抗精神的《水浒传》的一个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在中国经历了两次排外运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南京事件,她深深意识到白人和华人之间的不平等。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强了她追求和呼吁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决心。

在中国的种种经历和所受的美国教育使赛珍珠找到了中国式的民主意识和美国式的民主意识的契合点[3]。

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讲述了农24民反抗封建剥削、压迫和反动的腐朽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对于有着叛逆精神的赛珍珠也有着重要影响。

赛珍珠只所以选择了根据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70回的而不是120回本的《水浒传》,历时4年来翻译,是因为她认为这个版本最好,较长版本的结尾是好汉们被朝廷招安,而70回本的则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与官府反抗到底的思想。

3 译语的接受语境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文学主题为赛珍珠的英译《水浒传》提供了传播的可能,而意象派的表现手法为其翻译提供了表现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的身心受到了沉重打击,出现了信仰危机,产生了“迷惘的一代”。

而美国经济却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

于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以纵欲、饮酒、享乐为主调的喧嚣的爵士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至1933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先袭击欧洲大陆,接着席卷美国,终于让西方人又一次尝到了经济危机的痛苦,精神上遭受打击。

赛译《水浒传》之所以畅销还因为它迎合了当时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

这时候,意在讲述“美妙的故事”,“没有丝毫学术上的兴趣”的赛珍珠推出这样一个译本,使西方读者在阅读时逃避在一个远离现实的梦幻世界里,掩饰了现实的痛苦与矛盾,在欢娱中得到满足,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自恋心理[4]。

这样,《水浒传》受到西方读者欢迎就不足为怪了。

战后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相继发展。

当时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

例如西奥多・德菜塞早期作品表现了社会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弱肉强食,抒发了对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相关主题